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扫描,同时将CT图像重建后进行表面重建(SSD)、容积重(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成像处理,获得重组图像进行更加直观、全面的观察、分析。结果 根据椎管狭窄4度分类法以及Denis 前中后(abc)三柱分类法综合判断,骨折类型:安全带型1例,骨折脱位型7例,爆裂型骨折25例,单纯屈曲骨折47例;受累部位:本组80例患者共96个椎骨发生骨折,其中腰椎49例,胸椎15例,颈椎7例,胸腰椎6例,骶椎3例。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多方位、立体、直观、清晰、全面的观察骨折情况,可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手术路径以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签:螺旋CT;三维重建;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应用分析
脊柱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常见于青壮年人群,累及范围较广,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早诊断,及早明确骨折具体情况是临床处理脊柱骨折的关键[1]。在螺旋CT扫描问世之前,常规X线片是诊断脊柱骨折的首选,但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椎管受累、骨碎片、椎弓骨折等骨折细节,常常会出现一些漏诊或误诊情况。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应用,螺旋CT凭借其较高的图像分辨率、扫描时间短、扫描层次薄、图像处理功能强等诸多优势,可准确显示脊柱骨折的损伤范围以及损伤程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临床诊断脊柱骨折的首选方式[2]。为进一步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活动障碍或疼痛症状,并经手术证实。80例患者中无明显神经损伤者68例,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不全截瘫10例,截瘫患者2例。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15~70岁,平均(39.5±2.4)岁;受伤原因:高处不慎坠落伤者38例,因交通意外事故伤者20例,不小心摔伤者15例,由其他原因伤者7例。
1.2方法
1.2.1螺旋CT扫描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由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螺旋CT仪器),取患者仰卧位,根据X线片提供的脊柱受损范围以及部位进行CT定位扫描。扫描参数设置:腰椎电压130KV,电流190mAs,重建间距1.5mm~1.8mm,薄层重建层厚2.5mm颈椎电压130KV,电流150mA,层厚2mm,薄层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距0.8mm,进床速度控制在3~5mm/s。
螺距1~1.5,矩阵为512×512。每层螺旋CT设置的扫描参数均相同,应先进行断层定位图像,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应保证扫描线垂直椎管,同时应包括损伤水平的上、下各椎体。
1.2.2 CT图像处理方法图像重建后,将薄层图像传入syngo.via系统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值得注意的是,应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最低重建阈值应为200 HU,应在同一层面内对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空间重建。同时应确定6个标准位置(上、下、前、左、右、后),沿着骨线,应按照骨折线及移位情况旋转30°~60°,使骨折以及椎管狭窄、受压等情况能够充分暴露。同时应进行表面重建(SSD)、容积重(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成像处理,以便能够全方位、直观的观察分析具体解剖结构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病变范围、病变部位。阅片应由具有超过5年以上的3位具有丰富的CT检查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进行。
1.3骨折各部位受损程度评价根据椎管狭窄4度分类法以及Denis 前中后(abc)三柱分类法综合判断[3],脊柱主要可分為前柱、中柱、后柱三种类型,其中前柱包含了椎体前2/3,纤维环的前半部分和前纵韧带;中柱则包含了椎体的后1/3,纤维环的后半部分和后纵韧带;后柱主要包括椎间关节的棘上韧带、棘间、黄韧带、关节囊,以及关节突、椎弓根、横突、椎板等附件。一旦患者的脊柱骨折情况伤累及两柱或及以上,被视为爆裂骨折,且通常为不稳定骨折。
2结果
2.1脊柱骨折诊断结果根据椎管狭窄4度分类法以及Denis 前中后(abc)三柱分类法综合判断,骨折类型:安全带型1例,骨折脱位型7例,爆裂型骨折25例,单纯屈曲骨折47例;受累部位:本组80例患者共96个椎骨发生骨折,其中腰椎49例,胸椎15例,颈椎7例,胸腰椎6例,骶椎3例。见表1、表2。
2.2重建图像显示情况VR中显示有90节骨折,清晰、直观的反映了25例爆裂型骨折患者的椎管狭窄范围以及程度,同时也显示出84节压缩性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压缩程度。MPR图像显示所有患者情况均良好,且可根据矢状面、冠状面将塌陷情况清晰显示出来,根据图像观察分析,椎管中有13节骨折碎片突入,有18节椎体后缘出现移位(向后移),进而导致椎管狭窄。SSD图像中显示14节出现骨折碎片,66节出现椎体骨折。MIP图像显示,椎体骨折66节,骨折片分离22节,骨折片突入椎管患者8节。术后对术后内固定患者进行复查,结果VR透明技术可将附件、椎管、椎间孔、椎体以及周围软组织和内固定物之间的关系清晰、全面的显示出来。MIP可清楚显示内固定物,将骨影去除后,SSD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内固定物的形态完整的显示出来。
3讨论
脊柱的生理解剖关系非常复杂,常规的X线片基本上可确定大多数脊柱损伤的部位,在多发椎体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观察到棘突分离、椎弓根间距增宽、横径增宽、椎体高度弯曲等病理变化情况,甚至对于椎体上下缘
的骨折线也可直接观察到。邱永友等人[4],对120例脊柱患者分别采用X线片以及螺旋CT检查,结果发现相对于螺旋CT而言,X线片在脊柱后突畸形、椎体脱位、椎体高度变化等应用价值更高,但是X线片很难对脊柱骨折进行明确分型,椎管受累的程度以及范围也无法观察到,并不能清晰显示骨折节在椎管的突入情况,极易出现骨折漏诊。而螺旋CT扫描正好可以弥补X线片的不足,可清晰显示骨片方向以及骨折具体部位,对于椎体前柱、中柱、后柱三柱等结构可清晰显示,同时还发现经螺旋CT可明确显示椎体受累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范围以及损伤程度,对于提高脊柱骨折诊断正确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但是螺旋CT在水平走向的骨折线以及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诊断检出量较低,存在一定的漏诊,导致使用受到一定局限。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很据薄层重建以及骨算法重建,可以任意调整角度、方位,进行多方位、全面系统的检查,横向走行的骨折线也可清晰显示,且重建后得到的图像立体感较强,与实物基本一致,大大增加了诊断信息。其中VR技术会充分利用所有图像扫描信息,综合显示所有像素在投射线穿过容积数据时的成像,因此所得图像与解剖标本基本一致。在显示椎体上下表面具体粉碎程度,区分楔形压缩骨会比爆裂型骨折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MPR技术可在冠状位、矢状位、横断面图上进行二维重建,并选择性的显示最佳的骨折角度以及层面图像,有利于确定骨折部位、范围以及程度,也有利于明确骨折部位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SSD技术可进行任意角度、轴向的旋转,可通过预设阈值内像素、对象表面像素模拟成像等密度处理,可增强整个脊柱图像的立体感,解剖关系显示更加清晰。但经杨光迪等研究表明,每一个部位的骨折全貌并不能完整显示,若阈值设置偏低,则会大大增加假阴性率,增加误诊。MIP是一种三维图像,不仅可以直观、立体的现实不通过角度、不同方位下的脊柱骨折情况,同时对于一些很难察觉到的微小骨片都可以清晰显示,以及骨折分离程度,可准确反映组织密度之间的差异,对比度较高。
综上所述,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多方位、立体、直观、清晰、全面的观察骨折情况,且扫描时间较短,也可减少患者体位变换,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手术路径以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海,唐运成,杜二珠,等.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脊柱骨折的探讨[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18(1):43-45.
[2]张明山. 多层螺旋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42-142,145.
[3]石建军.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外伤性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15-2616.
[4]杨光迪.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J ]. 当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