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青岛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3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确保了“十五”计划主要目标的完成。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 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1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6.5:51.9:41.6。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4亿元,增长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06亿元,增长23.4%。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393.01亿元,增长15.1%;地税税收收入
120.88亿元,增长20.0%。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0.37,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7.65。
市场物价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3,比上年上升2.3%,其中,食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升2.1%、8.3%、0.4%、7.7%,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0.2%、0.7%、0.6%、1.9%。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39,上升1.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52,上升6.52%。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10.9,上升10.9%,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03.4,上升3.4%,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3.3,上升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压力加重等。
二、农 业
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农林牧渔业
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粮食生产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8.88万亩,增长20.6%,亩产达到421公斤,总产量达到315.02万吨,这是从1999年以来相隔六年,我市粮食总产再次超过三百万吨。2005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2.1万公顷,减少0.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万吨)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 315.02 18.8 其中:小麦 153.55 18.0 玉米 147.86 23.0 花生 50.39 -13.2 蔬菜(不含果用瓜) 579.21 -13.8 水果 73.73 -1.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万公顷,下降50.5%;森林覆盖率31.7%,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29万公顷,下降30.8%。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突出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步伐。
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万吨) 比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