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 第17章 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政府预算(government budget) 答: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预算收支的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的核心。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年度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的分配过程;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为:①预测性。预测性是指政府通过编制预算可以对预算收支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做出事先的设想和预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本预算年度结束以前,都需要对下一年度的预算收支做出预测,编制出预算收入计划和预算支出计划,并进行收支对比,以便从宏观上掌握计划年度收支对比情况,进而研究对策。②法律性。所谓法律性是指政府预算的形成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③集中性。所谓集中性是指预算资金作为集中性的财政资金,它的规模、来源、去向、收支结构比例和平衡状况,由国家按照社会公共需要和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国家全局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分配。④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指政府预算是各项财政收支的汇集点和枢纽,综合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全貌。
2.预算赤字、预算盈余、平衡预算(budget deficit, surplus, and balance budget) 答:(1)预算赤字亦称“财政赤字”,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经常性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预算中的差额。财政赤字有害或无害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赤字的弥补来源进行具体的分析。此外,对赤字产生的客观条件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按照现代财政理论,如果为了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比如为解决经济萧条、就业不足,或者为协调社会众多的经济关系、经济利益而由政府采取赤字财政,即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用得适当,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无论是哪种赤字,一旦发生了,总得弥补。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发行货币和发行公债两种方式,也就是赤字货币化和赤字债务化。赤字货币化是指通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赤字。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财政部门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这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二是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公债券或国库券,或者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手中买入公债券或国库券。赤字债务化指通过政府向非政府部门借贷来弥补赤字,即通过财政部向个人、企业、银行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
(2)预算盈余指预算中存在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情况。预算盈余是一种预算不平衡的状态,不过,它与预算赤字的不平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盈余表示财政宽松,赤字表示财政困难。严格地讲,预算应是平衡的,不仅在计划中是平衡的,而且执行中和执行后也应是平衡的。但在某些时候,适当地使财政收入的安排大于财政支出是可以的。这时,就
1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会出现预算盈余。
(3)平衡预算指财政收支实现平衡的预算。20世纪30年代之前,平衡预算通常是指在财政结算年度内政府的收支平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信守平衡预算的原则,主张实施健全的财政政策,而健全的财政政策的基础是保持年度预算的平衡。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打破了这一传统,提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减少政府税收,增加政府支出,以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广义的或长期的平衡预算的概念,主张平衡预算不必以年度为限,而是可以通过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与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相抵消,在长期内实现预算平衡。
3.实际预算、结构性预算、周期性预算(budget:actual,structural,cyclical) 答:现代公共财政学将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进行了区分。预算的结构性部分取决于相机抉择的政策,例如确定税率、公共工程支出、教育支出或国防支出的规模。与此相反,预算的周期性部分则需要被动地取决于商业周期的状况,即国民收入和产出的高低程度。
实际预算是指既定时期内,实际支出、收入和赤字的货币数额。
结构性预算是指如果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上运行,政府收入、支出和赤字应该是多少。 周期性预算是实际预算与结构性预算的差额。周期性预算常用于衡量商业周期对预算的影响,包括商业周期对收入、支出和赤字的影响。
4.G和T对产出的短期效应
答:区分财政政策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内需要考虑的是实际就业低于充分就业,也即实际产出不同于潜在产出的问题。这也就是凯恩斯的乘数模型所依存的世界。而在长期内,需要考虑的问题则是充分就业,此时实际产出将会等于潜在产出。这才是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框架。
在短期内,也就是在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往往会导致经济的扩张。较高的支出和较低的税率会增加总需求、扩大总产出、提高就业水平和加剧通货膨胀。金融市场对利率和汇率的各种反应,减轻了短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
5.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内债与外债、税收扭曲、资本替代(long-run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internal vs. external debt,distortions from taxation,displacement of capital)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6.萨伊的市场定律(Say’s Law of Markets)
答:萨伊市场的定律简称萨伊定律,是由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7.理性预期(前瞻型预期)与适应性预期[rational (forward-looking) expectations, adaptive (backward-looking) expectations]
答:(1)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2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适应性预期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例如,某个时点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等于上一个时期的预期价格加上常数C以及上期价格的误差。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8.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答:政策无效性定理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基于理性预期和工资价格具有灵活性基础上得出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命题。具体而言,政策无效性定理是指,如果人们能够做出理性的预期,并且工资和物价水平可以灵活变动,那么事先可以预见政府政策不可能会对实际产出或者失业率发生影响。也就是说,由于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往往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比如政府想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人们预期到政府将会这样做,就会让工资和物价做相应的增长,结果产出、就业和以前一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不过是带来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实际不能产生任何影响。政策无效性定理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人们对政策感到出乎意外,并且引起他们的错觉。
9.实际商业周期,效率工资(real business cycle,efficiency wages) 答:(1)实际商业周期是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变化,丝毫没有引入货币或其他需求方面的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商业周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2)效率工资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的工资,效率工资一般高于平均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效率工资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工资刚性的重要理由。
10.财政政策的李嘉图法则(Ricardian view of 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的李嘉图法则是由李嘉图提出的关于政府举债与课税的比较效应的假说。李嘉图认为,债务融资与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一样的。这是作为一种理论可能性提出的,但他否定这一问题在实际上的重要性。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巴罗重提这一问题,并予以肯定。这一“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这时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民营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政府采
3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