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软件工程 原理 方法与应用 第三版 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绪论

1. 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诚信度。包括使程序正常执行所需的数据,以及有关描述程序操作和使用的文档。即:软件 = 程序 + 文档

2. 软件的特征:软件的开发不同于硬件设计、不同于硬件制造、不同于硬件维修。 3. 软件工程方法学: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

三要素:方法、工具、过程

4. 软件工程学的范畴:

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管理(软件管理学、软件经济学、度量学)。

5.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目的是为了实现按照预期的进度和经费完成软件生产计划,同时提高软件的生产率和可靠性。 6. 软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 程序、软件、软件产品 3个阶段。 7. 工具和方法是软件开发技术的2大支柱。

8. 3种编程泛型:过程式编程泛型、面向对象编程泛型、基于构件技术的编程泛型

9.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一个对象中,对象之间则是通过消息相互联系。

10. 构件:标准化/规格化的对象类。

11. 3种编程泛型的差异: 粒度由小到大依次是:过程式编程范式、面向对象编程

范式、基于构件的编程泛型。

12. 软件工程的分化:1、传统软件工程2、面向对象软件工程3、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

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①正确认识计算机软件;②充分认识到软件开发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密、各类人员协同工作的工程项目;推广使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③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 第二章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

1. 软件生存周期:计划、开发、运行3个时期。

需求分析-》软件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软件测试-》运行维护 2. 需求分析(用户视角):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约束、外部接口描述。 3. 软件分析(开发人员视角):建立与需求模型一致的,与实现无关的软件分析模型。

4. 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确定软件的数据结构和操作)。 5. 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6. 软件开发方法可区分:形式化方法、非形式化方法。

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历史悠久、广为人知,它的优势在于它是规范的、文档驱动的方法;这种模型的问题是,最终开发的软件产品可能并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 特点 线性模型,每个阶段必须完成固定文档 场合 发 需求明确的中小型软件开快速原型模型(正是为了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提出来的,他通过快速构建起一个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原型系统,让用户 使用原型并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的方法,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介入早,通过迭代完善用户需求,应用快速开发工具 需求模糊的小型软件开发增量模型(具有可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使投资获得明显回报和交易维护的优点,但是,要求软件具有开放的结构是使用这种模型固有的困难。) 螺旋模型(适用于内开发的大型软件项目,但是只有在开发人员具有风险分析和排除风险的经验及专门知识时,使用这种模型才会成功。) 每次迭代完成一个增量,可用于OO开发 容易分块的大型软件开发典型迭代模型,重视风险分析,可用于OO开发 软件开发与构件开发平行进行,主要用于OO开发 具有不确定性的大型软件开发 构件集成模型(面向对象基于构件库,融合螺旋模型的特征,支持软件开发,迭代方法,软件复用思想) 领域工程,行业的中型软件开发,主要用于oo开发转换模型(是将形式化软件开发和程序自动生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型。) 形式化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自动的程序变换系统 理想化的模型,尚无成熟工具支持 净室模型(是一种形式化的增量开发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力求在分析和设计阶段就消除错误,确保正确,然后在无缺陷或洁净的状态下实现软件的制作。) 形式化的增量开发模型,在洁净状态下实现软件的制作 开发团队熟悉形式化方法,中小型软件开发 7. 形式化开发模型:转换模型、净室模型

8. 软件可行性研究: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运行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9.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对当前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导出新系统的解决方案、提出推荐方案、编写可行性论证报告。

10. 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系统概述、可行性分析、结论意见。

11. 软件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商业风险)、风险预测、风险的驾驭和监控。

12. 软件计划的7种类型:项目实施计划、质量保证计划、软件测试计划、文档编制计划、用户培训计划、综合支持计划、软件分发计划。 第三章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1. 瀑布模型的生命周期:需求定义与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

试-》维护

2. 系统的开发流程(SA和SD流程):

结构化分析(工具:DFD,PSPEC)------》分析模型(分层DFD图)+SRS 结构化设计(工具:SC图 (映射)------》初始设计模型(初始SC图) 初始设计模型(初始SC图)(优化)------》最终设计模型(最终SC图) 3. SA需求分析的两项基本任务:建立系统分析模型、编写SRS。 4. 分析模型组成: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 3种。

5. 抽象 和 分解 是结构化分析的主要指导思想,细化的实质是分解。分解 和 细化 是软件设计的策略。

6. SD阶段把分析模型中的DFD图转换为 最终SC图。 7. 传统软件的开发技术:结构化设计、模块设计。

8. 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初始SC图、最终SC图)、详细设计(用逐步细化的方法,完成模块的说明)。

9. 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获取、需求提炼、需求描述、需求验证。 10. DFD图不能表示程序的控制结构(如选择、循环结构)。

11. 加工规格说明通常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作为描述工具。 12. 软件中的数据分为3类:数据项(数据元素)、数据流(多个相关数据项)、数据文件和数据库。

13. 数据字典的组成:数据项、数据流、数据存储(文件或数据库)、加工(处理逻辑)、外部项(人、物或其它软件系统)。 14. SD模型是由SA模型映射而来的。

SA模型的数据字典可转换为待开发系统的数据设计 数据流图可转换为体系结构设计(SC图)与接口设计 加工规格说明可转换为模块内部的详细过程设计

15. SD模型的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过程设计、接口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数据设计。

16. 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步骤:

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画出DFD图;由后向前定义系统的数据和加工;编制DD和PEPES;写出SRS。

17. 把不需要分解的加工成为基本加工。把逐步分解成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 18. DFD的优点:便于实现,便于使用。

19. 传统的软件设计可细分为:面向数据流设计(SD方法)、面向数据结构设计(Jackson方法)。

20. 用数据流图表示逻辑模型,在设计阶段,按照数据流图的不同类型(变换型、事务型)转换为相应的软件结构。

21. 结构化设计通常从DFD图到SC图的映射开始。 22.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从DFD图到SC图的映射的4个步骤 :

1、复审DFD图,必要时可再次进行修改或细化; 2、鉴别DFD图的结构特征:事务变换; 3、按照规则,把DFD图为初始的SC图 ; 4、改进初始的SC图 。

1roye16wgm1xkfw968ko77t6k14pna01b1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