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伦敦和纽约在城市发展上的异同 伦敦的城市发展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这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大多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都是建立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上的。英国伦敦的发展都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 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
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就以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这里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艺术展出的顶级场馆之一。就博物馆的这个定位来看,修建一个摩登建筑似乎无可厚非,但伦敦的泰特博物馆却是由一座有74年历史的废旧发电厂厂房改建的,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电厂曾承担了伦敦近两成的电力供应,却因为排放出过多温室气体而长期遭受指责。1982年,这座电厂终于被关闭,但是伦敦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这座旧电厂,而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览馆,举办摇滚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社交晚会,它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前不久,伦敦的金融区实现了整个无线上网,为了不破坏城市景观,无线网络的“节点”都隐藏在灯柱、标志牌和红绿灯旁边。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
伦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经济一度迅速发展,伦敦的工厂不断增加,城区迅速扩大,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因为污染严重,格林尼治天文
台无法进行观测只好搬迁,很多文学作品都对当时的伦敦进行了描写和批判。 随之而来的二战更加改变了伦敦的传统结构。上世纪大部分时期,伦敦城区人口在下降,工厂迁出市区,大片港区废弃,最严重的问题是城区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穷人集中居住在东区,那里住房破旧、犯罪率高、投资短缺。半个多世纪来,伦敦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先是在那里建了一些高楼,却并没有达到吸引私人投资的目的,反而破坏了那里的社区谐调。近年来的城市复兴策略完全改变了思路,把那些衰败的社区看成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那里的土地、居民的技术和知识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政府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对私人资本的进入实行优惠政策,并把这些地区的复兴策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融为一体。
前工业化时代纽约是连接欧美的普通港口城市,工业革命后纽约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和商业银行中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又成为美国的经营决策管理中心,最后发展为今天世界全球金融中心。从一个普通的港口城市,发展为全球性城市,纽约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其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概括而言,纽约成为全球性城市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自身城市经济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并不失其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1纽约成为全球性城市的道路分析 1.1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
纽约的主要部分是位于哈德逊河口的曼哈顿岛,纽约是靠着它的港口才诞生和生存下来的。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纽约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良港之一,它具有深、宽、隐蔽、潮差小、冬季不冻、易于船只靠岸等优点。纽约不仅有优越的港口,其内河航运也是无与伦比的:哈德逊河是一条地质上非常特殊的河流,涨潮时海水可涌至上游150英里处的奥尔巴尼。沿哈德逊河便可抵达经济迅速发展的纽约州北部和新英格兰西部。
纽约市的地理位置大致居大西洋沿岸城市之中间点,从地理区位理论来讲,有利于形成经济中心。在欧洲与美洲的联系上,它又类似一个桥头堡的位置,有助于利用欧洲的先进生产力,因而地理优势明显。同时,纽约港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海岸线也长达近600英里。有利的地理条件便利了外贸往来。“到1860年,全国进口贸易的2/3,出口贸易的1/3均经由纽约完成。”[1]相比之下,费城缺少良港;波士顿港口条件虽好,但内陆土地贫瘠,不宜农耕,当地农产品不足以维系大量城市人口和提供出口或工业原料,惟有集中在捕鱼业和造船业。所以,纽约充分利用了它港口城市的特点,和其内陆广阔的腹地,作为主要交通航运的枢纽,迅速发展了经济。伊利运河开通以后,纽约的腹地又得以扩展到了北美著名的五大湖水域及其周围广阔富饶的农业区。随着欧洲商品、移民的影响和输入,加以铁路的修筑,纽约更成为了联结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商业枢纽。这样纽约以及邻近的港口城市,便成为美国最发达、工业化最早、城市化最高的地区。日益壮大的贸易和工业,又带动了金融的发展,使纽约很快就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 1.2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 纽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成为全球性的城市与其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也是息息相关的。独立战争后,英美交恶,经济往来时断时续,但纽约仍设法大量吸引英国资本,与英国商界保持密切联系。1812-1814年第二次英美战争后,英国商人大量倾销剩余工业品到美国,以减少战争损失。纽约是主要倾销点,这反而强化了纽约与英国商人的联系,纽约商人与英国商业金融中心利物浦、伦敦之间
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为大多数进出口贸易需要用贷款交易,纽约与英国金融界的关系相应得到强化。有强大的英国资本为依托,纽约可以向其他内陆地区展开贷款业务,为日后成为美国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当然,精明的纽约商人也与南部各港口保持着密切的往来,所以在大西洋沿岸贸易中一直居主导地位。“在19世纪中期,纽约就像一只织起美国经济网络的蜘蛛,它从各地进口各种货物,又把这些货物销售到其他或远或近的地区”。[2]几乎在同时,纽约商人又首创了商品批发业。传统的贸易方式中间商很多,手续繁杂,而商品批发业则不同,英国厂主可直接把产品的运输、销售委托给纽约批发商。
纽约商人又首创了定期班轮货运服务。1818年,一运输公司组建“黑球班轮”,共4个班次,来往于纽约和利物浦之间。它明确规定,不论天气情况如何,不论货物多少,都保证正点开船。这种做法在开始阶段有亏损,但是它正点守时,保证信誉,赢得了人们的信赖,渐渐步入正轨,获得成功。“黑球轮班”使大西洋贸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地商人可预定班轮舱位,定期发货而不必将货物堆放在码头等待船只了。今天,定期班轮已经成为世界航运业的通行准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区域经济结构日益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和南部的新兴地区相继崛起,形成所谓的“阳光带”;相形之下,东北部和中西部却被人们冠之以“冰雪带”。位于“冰雪带”纽约的经济地位也日益衰落。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对纽约的未来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纽约1970年后的衰落趋势就是纽约未来的趋向,认为纽约会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以市长科克为首的乐观派则看准了1975年财政危机后曼哈顿的复兴迹象:剧院等服务业开始复苏,办公室租金在上升,全市范围的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他们相信依靠公立大学体系可以提高纽约劳动力的质量,并希望在80年代期间出现知识型产业的复兴。于是,纽约市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产服务业,并复兴其传统的制造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最终,纽约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变,适应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大环境的需要,成为了全球性的城市。 1.3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布
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布是纽约成为全球性城市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全球性城市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的学者都非常重视”[3]。“世界经济的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就在于它重组了城市的经济和改变了城市的生存形态”[4]。在过去300年的不同历史时期,纽约市先后成为美国的贸易中心、轻工业制造中心以及大公司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服务业迅速替代了传统的制造业成为纽约市的支柱产业,50%的工业部门被新兴的金融、商贸服务业取代。“在1977年至1997年间,钢铁行业的从业人数从120万下降到了73万,下降了40%;交通设备行业的从业人数则从190万人下降到167万;而纺织业和服装业则由230万人下降到145万,下降了36%。但与此同时,服务业的人数则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从230万人增长到810万人,上升了250个百分点。”[5]而以信息、金融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业构成了纽约市的经济基础,新旧产业的交替改变纽约市的城市结构,也给纽约市的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纽约市就业人口为353万。可以说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就业市场,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纽约市仍然是全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原因在于各个企业对于二十世纪80年代过分膨胀的人员进行缩减,以及许多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改变了对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度作为生产性工作、蓝领服务工作已经转变为电脑及相关技术工作,这就形成了对专业技术服务
工作的广泛需求。”[6]社会对技术型的工人需求更为强烈一些,“相对而言,技术型工人更容易适应新的技术领域,并且他们也更加灵活,更容易在不同行业间流动。”[7]虽然大企业对于纽约市经济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小企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者。“在纽约市187780家企业中,164078家企业雇佣的人员少于20名;只有4375家企业的雇员高于100名。”[8] 在全球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当局一般都“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应设立科技园和兴建商务中心区,同时重视建设自由经济区”[9]。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科技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就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这些领域的劳动力的短缺就使一些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公司对外国技术移民非常欢迎,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台湾、韩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10]。这些移民的加入也加强了纽约的全球化进程。纽约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采取良好的政策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纽约能成为全球性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民族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是一个由各国移民组成的国家。“有人提出问题——美国人是什么样的?在一个家庭里面,他的爸爸是英国人,妈妈是荷兰人,他自己和法国女人结婚,他的四个孩子又分别和不同国籍的女人结婚,这个人就是美国人。他抛弃了他祖辈遗留的偏见和习惯,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忠于现在的政府,并属于新的社会阶层。”[11]纽约市又是世界城市中人种和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城市。在纽约市的街道上你可以听到世界上各种语言,见到世界上所有的人种和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所以民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包容性构成纽约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色。 自17世纪以来,纽约市人口中的种族成分就比波士顿、费城复杂。19世纪初移民潮到来之后,种族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到1860年,纽约市人口中的一半出生在国外。“1820-1920年期间,美国纽约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100年间,大约有1130万人在纽约安家。”[12]纽约最早期的移民,如意裔、德裔、爱尔兰裔以及其他欧洲移民早已被同化,所以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纽约市的人口中每10人就有1位是爱尔兰裔(1840年,纽约人口中每3人就有1位是爱尔兰裔),现在在皇后区和布朗克斯区仍有爱尔兰裔居住区。”[13]德裔是最早被同化的民族,在纽约市的85街、第三大道和约克维利也有德裔居住区。引用约翰·安格鲁(JohnAgnew)在他的书中的一段话:“美国从来都不同于法国、中国、英国等别的国家。如果有一天它变成了那样的国家,那将是一个悲剧。那么不同之处在哪里呢?首先,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美国的公民崇尚自由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民族意识。也许世界上别的地方的人可以说我的家乡是德国、俄国等等,但只有美国人能说,我的家乡是自由国度。”[14]当然这样的言论未免言过其实,但也可以折射出美国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美国人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而深深的自豪。而作为美国首位城市的纽约也可以堪称是最具有民族包容性的城市。
从以上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纽约的确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移民成为了纽约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如果缺少了移民,纽约人的生活就会缺少多样性,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发达。今天的全球化其实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不断移民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在过去的500年里,交通措施的不断改进使跨越不同的大陆板块和海洋的旅行变得非常平常。“美国尤其如此,因为这个国家本身就是移民的产物。无论使美国移民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融入世界全球化的
大背景中的一个产物”。[15]作为美国首位城市的纽约当然也是反射出美国丰富多彩移民生活的一个典型的世界性城市。“市民来自世界各地,生活方式五光十色,异国人种相伴为邻,各种宗教同存并荣,西装、中服和长衫、短裤者并肩而行,黑人、白人、黄种人摩肩接踵,古典音乐和黑人音乐雅俗共赏,各种习俗在碰撞、竞争中求得生存;各族文明在吸纳、冲突中升华。”[16] 而纽约能够海纳百川,兼容各国的先进文化,就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动力。纽约独特的外来移民类型,奠定了纽约全球性大都市的重要基础;纽约移民男多女少的自然构成充分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纽约外来移民动因、来源地等诸因素的变化,表明纽约移民成分更加复杂,文化多元化更加显著。所以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包容性是纽约城市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同时也对纽约成为全球性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加强全美“文化之都”的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的注意力已经从工人、教师和工程师等等传统职业,转移到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以及在房地产、金融业、文化产业中取得巨大利润的人身上。纽约的城市经济本身就包含着休闲与消费文化的特色。休闲文化的兴起与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所以纽约的休闲文化色彩也与纽约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经济有关。
“美国人每年花费在娱乐上的时间大约有1200亿个小时,而花费的金钱则超过了2000亿美元。”[17]美国人花费如此巨额的时间和金钱在娱乐上,绝不仅仅是愉悦身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娱乐已经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上的产业了。娱乐业的发展可以为美国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作为全美“文化之都”的纽约更是首当其冲地发展和繁荣了城市的娱乐业和文化产业。“纽约共有300多家通讯社和广播电视公司,出版印刷企业有21000多家,集中美国1/6的印刷能力,全美有1/3的出版物出自纽约。”[18]纽约市的新闻媒介业、出版业、文化产业以及娱乐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生活在此地的众多作家、记者、音乐家、画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无数从世界各地来的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之间跨越文化的交流使纽约市成为潮流与时尚的发源地。纽约的活力使全国各大新闻媒体愿意将此地作为他们的总部,他们的宣传加强了纽约世界文化之都的形象。 事实上,纽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适应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全球每年花费在娱乐休闲业上的金钱达到了约5000亿美元”。[19]在全球化的时代,娱乐已经不仅仅是如它的拉丁词源“tenare”所示,“它引诱着你,触摸着你的灵魂。”[20]它同时也是一项和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相同的产业部门。它也需要有公司或组织来合法经营以达到盈利的目的。事实上,娱乐业和其他的文化产业已经是拉动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纽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提升了纽约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全球性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经济、科学研究、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纽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存在繁荣了纽约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也是纽约能够成为全球性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