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下面,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活动,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非常的幼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要简单的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遭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消失,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使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通过开展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