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硕士研究生应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德;学好第二门外语;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具有语料库语言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句法学等方向 。导师分别是:娄宝翠教授、孙海燕教授、李素枝教授、王彩琴教授、端木庆一教授、陈运香教授、马照谦副教授、喻浩朋副教授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的学习年限为三年。三年内必须修满35学分。外单位委托培养的研究生与本校全日制研究生相同。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记1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计2学分。
2.二外:日语、俄语、德语、法语任选一门。开课一学年。共216学时,计5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学科基础课有: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普通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另外每个方向开设一门专业主干课。研究生入学后第一、二学期修完该专业所有必修课。第一学期确立研究方向并认定导师,第二、三学期由导师开设一至二门专业方向课。研究生在第三学期结束以前准备论文开题报告,并制订调研计划。
(三)选修课
选修课至少选修12学分,其中《计算机基础》为各专业限制选修的课程,共36学
时,计2学分。各方向至少选修三门选修课,可以跨专业、跨方向。 五.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各方向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教学实践为36学时,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合格者可获得2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可以重新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导师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如需要在其任职工作单位进行的,必须事先征得导师的同意。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成立导师委员会,由全体导师组成。设主任委员一名,由院长兼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导师委员会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委员会属于纯学术机构,在行政上配合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以下工作: (1)研究生入学考试事务,包括出题、改卷、面试; (2)确认研究方向,论证和审定新学科、新研究方向; (3)评议和审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4)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5)评议和审定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副导师)的设置和聘用或解聘,并监督和审
查其教学计划和实施情况;评议和审定研究生学术交流、论文开题报告、以及论文答辩。 导师的职责:
(1)关心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指导研究生修课。 (3)至少单独开设三门与所带研究生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课。
(4)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文献、结构和完成期限给予指导和帮助。
(5)帮助研究生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并让研究生参与本人的研究项目。 (6)监督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实施情况。 (7)制定研究生论文送审名单,送院长审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11_000001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总学时 18 21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学备注 分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1 5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6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6 2 2 2 2 2 2 2 2 2 至 少 选 修 12 学 分 至少修6学分 至少修6学分 8学分 必修课(学位课程)选 修 课 公 共 (见说明) 二外 课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9_050101 学 科 09_050102 基 09_050106 础 课 09_050104 09_050111 专 业 09_050110 主 09_050201 干 课 09_050211 09_050117 09_050108 09_050126 09_050204 09_050205 09_050206 09_050207 09_050208 09_050210 09_050121 09_050119 09_050112 09_050113 09_050118 09_050131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普通语言学概论 英美文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 语料库语言学导论 西方语言学简史 应用语言学 语言哲学 计算机基础(限选课) 句法学 跨文化语用学 语料库索引分析 短语学 语言测试学 阅读学研究 英语教学论 英汉对比研究(英汉对比研究方向限选课程)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二语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 话语分析 统计学 2 2 2 09_050214 09_050212 09_050129 09_050213 15_050215 教学 实践 09_059001 实验语音学基础 生成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 现代音系学理论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 36 36 36 36 36 2 2 2 2 2 2 2 2 2学分 2 2 2 说明:二外的课程编号为:09_050005 日语;09_050006 俄语;09_050007法语;09_050008德语;09_050010 英语。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050201 课程名称:应用语言学 开课学期:3 学 分:2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总课时数:36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语音学、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本概念。教学媒体包括投影、幻灯、网络资源。教学活动包括讲座、讨论、课堂呈现。要求学生阅读所推荐书目,对阅读材料写出读书报告,并在讨论中呈现;要求学生写出学期论文,并计划研究路径。
教学目的:学生深入理解应用语言学各种学说和流派的观点、方法,了解各个流派的学科进展和相互关系;能够批评性阅读,积极思考各种理论观点;结合中国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实际情况,能够客观评估各种教学方法;熟悉各个学派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途径,能够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数据收集和文献检索方面能够熟练应用;充分熟悉该学科主要文献和最新进展。 教学内容:
1. 课程概述;2. 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3. 主要教学流派;4.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 5.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6. 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7. 学习者需求分析;8. 应用语言学的基本问题;9. 结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Brown, H. D. 2002.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Cook, G. & Seidlhofer, B. 199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Ellis, R.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0.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Widdowson, H. G. 1990.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课程编号:050202 课程名称:语用学 开课学期:II 学 分: 2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总课时数:36 教学要求:
研究语言与情景结合而出现的种种用法,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有效使用语言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语用学理论和方法对语言的意义、形式和用法做出动态分析,对语法和语义现象做出相应的合理解释。
6000字的课程论文:两篇(40%);课堂呈现(30%);期末测试(30%)。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语境对于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的重要性,深刻理解跨文化交流中影响交际的语用现象,从而提高学生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语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大量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介绍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指别、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预设、关联理论、会话分析,礼貌原则、叙事理论等。分析跨文化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探讨叙事论与翻译、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2.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姜望琪.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