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作者:魏威

来源:《商情》2024年第14期

【摘要】通过解析1601年英国议会制订《济贫法》的历史背景,分析该法律对于奠定济贫立法原则基础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 英格兰议会; 贫困救济 1601年英格兰制订颁布了《济贫法》,因立法时间系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故称《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它是英格兰订立的第一部专门适用于救济贫困国民的法律,也是世界第一部同类法律。作为英格兰第一部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类法律制度的开端,而且为世界同类法律制度确定了基本原则,所以被称为世界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其实英国从十五世紀开始就颁布济贫法令。历史学家把1601年《济贫法》及以前颁布的济贫法令统称为“旧济贫法”。在旧济贫法下,救济采用两种方式:院内救济(indoor relief)和院外救济(outdoor relief),包括直接给穷人钱,食物、衣服。因为修建救济院的费用较高,所以院外救济是主要的救济方式。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救济贫困多是通过教会、修道院、教会医院和同业行会进行,这些都属于民间或宗教性质的救济活动。国家/政府并没有将救济视为自己的职责,相反,还视贫困者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消除这些不安定因素,法律常常将某些贫困者视为惩处的对象。由于大规模的圈地运动,16世纪时英格兰社会出现大量流民。流民分为正在找工作的与无论如何也不愿工作的,前者被称为“值得同情的穷人”(deserving poor),后者被称为“不值得同情的穷人”(undeserving poor)。除圈地运动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流民,社会上大量穷人无家可归,无地可种。面对如此严重的贫困流民问题,民间和宗教救济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政府在16世纪前并没有承担起救济穷人的责任,反而往往采用一些镇压手段。

十六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英格兰社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由于贵金属的流入,食品价格飞涨,1593-1602年的小麦以及干酪等十二种食品的物价指数比十六世纪初上涨了近5倍。同时,对外战争又使得英格兰制成品的销路颇受打击,失业人口大增,贫民问题更加严重。议会于1597-1598年提出了一项济贫法案并获得通过,该法令规定:普遍征收济贫税;教会监护下的贫困儿童都要学习一门技艺,女童学习至21岁为止,男童学习至24岁为止;教区的救济机构交由教会执事和教会监督办理;因残疾而不能劳动的人,通过种种办法予以赡养;有劳动能力的人,则帮助其找到工作。但同时,针对“不值得同情的人”政府可依法鞭打流民和建立惩戒所。

《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PoorLaw》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作者:魏威来源:《商情》2024年第14期【摘要】通过解析1601年英国议会制订《济贫法》的历史背景,分析该法律对于奠定济贫立法原则基础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rcuo5v6ef0a0pl1szsm0n19a8hrgx00gz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