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各种题材诗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为准确、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内涵 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标题中有“咏史”“怀标志 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个人命运的坎坷 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边练边悟1] (2020·浙江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6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通过描绘自然之内涵 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标志 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情感 内容 内容情感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常用技法 对接相关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边练边悟2] (2020·温州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6分)

李 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 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这首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答: 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内 涵 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①标题中往往有标 志 “送”“别”“赠”“酬”等字。②常见意象:“柳”情 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②

“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对接相关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边练边悟3] (2020·桐乡市高级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6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注]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 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 解析:诗人目睹孤峰,心接传说,不禁神驰。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出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离别之情应当有微妙的关系。

答案: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r5bv7bs9f4n25q6ny0j2r4yi9c8on003t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