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山区农村,矿井工业场地处于沟谷地带,就近无环境特殊敏感点,煤层可采部分埋藏较深,矿井开采后地表会产生连续变形,因此受开采影响的村寨和散居的民房必须采取留设保护煤柱或鉴定协议进行搬迁处理。另外,工程投产后的主要废水为井下污水及工业场地内废水;废气主要为燃煤锅炉烟气及生产性粉尘;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矿井矸石;噪声主要为矿井通风机房、绞车房、机修车间、锅炉房、坑木加工房以及井下采掘机械设备等的噪声,这些污染属一般性污染,在设计中均考虑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加以防治,所以本工程建设及今后的生产不会给环境带来大的污染。
第二节 矿区总体规划及开发现状 1、井田勘探程度
2006年8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六地质大队受官渡河煤矿和场上煤矿委托,对矿区范围内开采煤层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分别提交了《贵州省习水县场上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和《贵州省习水县官渡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贵州省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总公司2007年8月编制提交的《习水县官渡河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官渡河煤矿开采C5、C8、C12,3个煤层,该矿保有煤炭资源储量总计512.78万吨,其中:消耗资源量(111b)24.07万吨;推断的(333)内蕴经济资源量237万吨;预测的(334)?内蕴经济资源量251.71万吨(开采深度+850m以下81.96万吨)。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2009年3月提交的《习水县官渡河煤矿补充勘查地质报告》,矿区含可采煤层4层(C7、C8、C9、C12),该矿保有煤炭资源储量总计349.37万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53.13万吨,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70.56万吨,预测的潜在资源量(334)?为125.68万吨。
2、对地质报告的评述
根据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2009年3月提交的《习水县官渡河煤矿补充勘查地质报告》,矿区含可采煤层4层(C7、C8、C9、C12),该矿保有煤炭资源储量总计349.37万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53.13万吨,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70.56万吨,预测的潜
4 / 29
在资源量(334)?为125.68万吨。
通过上述地质勘探工作,设计认为本井田资源较可靠。主采煤层赋存较稳定,构造简单,全区可采。设计开采煤层属中灰、中硫、中热值无烟煤。水文地质条件中等,顶板多为粉砂岩及泥岩,一般较稳固,底板则多为粘土岩,遇水后常易产生膨胀、底鼓现象。
存在问题及建议
a、地形地质图精度不够;
b、井田勘探程度尚显不足,煤层的变化和构造形态还需进一步探清。 c、对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不够,特别是对富水性岩层茅口组灰岩缺乏研究,勘探程度不够,建议在生产中加强水文地质调查和老窑巷道及采空区的调查工作,接近采空区布置巷道时,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同时加强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有利于矿井安全生产。
3、矿区总体规划及开发现状
矿区位于桑木背斜北西翼中段,总体呈单一倾斜构造,地层倾向300—350°,倾角(35—45°),一般为39°。
根据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官渡河煤矿属规划整合矿井,官渡河煤矿与周围规划和保留生产矿井之间无矿界重叠。
区内煤矿开采历史悠久,老窑较多,但大部分老窑停采时间较长,已跨塌封闭,无法调查。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黔煤办字〔2006〕291号文件“关于印发《贵州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的通知”。习水县官渡河煤矿(6万t/a)和场上煤矿(6万t/a)整合为习水县官渡河煤矿。整合后官渡河煤矿生产规模为15万t/a。
4.矿井开拓及井巷布置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工业场地选择在矿区东北部田家寨村附近的平缓山谷地带,工业场地标高为+1340.0m;井田划分为一个水平两个采区开采,
5 / 29
水平标高为+1245m。移交生产时配备一个采区一个炮采工作面,二个掘进工作面,运输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
三条井筒均位于K3煤层顶板岩层中,井口标高+1340.0m。矿井设计三条斜井(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回风斜井距离煤层12m,主斜井距离煤层15m,副斜井距离煤层17m;井筒倾角10°,井筒平行于煤层顶板布置,间距30m,直至+1245m标高落平,三条井筒方位角均为311°。根据煤层赋存情况,三条井筒初期均掘至+1245m标高并贯通,并在该标高设水泵房、水仓等硐室及车场。构成初期开拓系统。初期设计一采区以三条井筒兼作采区下山。
2.矿井通风系统
目前矿井正在建设中未形成通风系统,三条井筒掘进工作面采用2台(一备用)FBD-№6/11×2型局扇供风。供风量160~280m3,风压
500-2800Pa。
形成系统后为中央并列式通风,风机功率为55×2KW
3.矿井运输系统
井筒建设期间三条井筒分别安装0.8×0.6 M矿用提升绞车运输。 矿井建成后主斜井铺设800mm皮带,担负全矿井的煤炭运输;副斜井铺设30kg/m钢轨,轨距600 mm;安装1.6型提升绞车担负全矿井的辅助提升任务。
4.矿井排水系统
矿井建设中+1245m水平建中央泵房的集中排水方式;排水管路经主斜井将井下涌水量排至地面井下水处理站。D155-67×3型水泵3台,一台工作,一台检修,一台备用。
6 / 29
井筒施工中在260米位置了一个截流水仓,并安装了2台排水泵,两趟排水管,管径3寸。工作面采风动水泵排到临时水仓,用4KW水泵排至截流水仓。
第二章 矿井水文地质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本矿区大部分矿床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煤层顶板灰岩溶隙水,煤层下伏地段茅口组强岩溶水也可能会成为直接充水水源,间接充水水源为玉龙山段强岩溶水,长兴组岩溶裂隙水,故本矿区属于以溶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程度。
二、地层含、隔水层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内斜坡地段及低凹处,谷地,槽谷及冲沟的沟底及河谷地段。岩性主要为粘土、亚粘土,局部地段混入数量不等的风化块石及碎石,厚度极不均匀,一般厚度为0~10m。总体看,本层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和含水性,但由于层薄,且厚度变化大,地形上有多分布于斜坡地段,不利于补给,因此其富水性通常较弱,对矿床充水构不成威胁。
2、下三叠统九级滩段(T1y3)泥岩隔水带
该带呈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东部。厚250~350m,一般厚300m。岩性以薄层及中厚层状紫红色,灰绿色泥岩为主,间夹薄层灰岩多层。泥岩致密、裂隙不发育,隔水性好。薄层灰岩中有少量溶隙,故该带是隔离其上下两含水带的良好隔水层。
3、下三叠统玉龙山段(T1y2)岩溶洞隙含水带
顶部为浅灰色石灰岩与深灰色、黑灰色色薄层状钙质泥岩组成。中部及中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状、中厚层状、厚层状灰岩,微晶质结构,普遍发育缝合线构造,方解石脉发育,局部呈网状。下部为灰色、深灰色
7 / 29
中厚层状灰岩与深灰色、黑灰色薄层泥岩互层,以石灰岩为主。厚130~150m,一般厚140m。
该带分布于矿区东部,呈一宽窄不一的条带。该带岩溶发育强烈,在地表以岩溶峰丛环抱的溶蚀洼地为主。
总之,该带岩溶强烈发育,含岩溶水,以岩溶管道流为特征。贮水条件差,含水并不丰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型。据推测久长镇金桥矿井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情况判断,该含水带受采空区地面塌陷裂隙影响的地段,将是未来矿井间接充水的含水带之一。
4、下三叠统沙堡湾段(Tlyl)泥岩隔水带
灰黄色、黄绿色、深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间夹多层薄层状泥灰岩、灰岩。富含半鳃类动物化石。厚18~23m,一般厚20m。
该带为一向北突出的弧形条带呈现在矿区东部,宽约30m。厚18.90~27.80m,一般厚约20m。岩性以灰绿色,黄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为主,间夹泥灰岩及石灰岩多层。钙质泥岩致密裂隙不发育,隔水性好;泥灰岩及石灰岩中见有细小溶隙,在地表也有风化裂隙泉出露,流量很小。是一个较好的隔水层。但在采空区地面塌陷裂隙影响范围内则失去了隔水作用。
5、上二叠统长兴大隆组(P3c+d)岩溶洞裂隙含水带
深灰、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生物屑灰岩为主夹薄层炭泥质灰岩及页岩,厚28.0~31m,一般厚30.0m
该带呈条带状出露于中部,多呈陡崖,峭壁。不利于接受降水的补给。 该带岩溶发育,含岩溶水。矿井采空区地面塌陷裂隙影响的地段,将是未来矿升的间接充水含水带之一。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型。
6、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层间碎屑裂隙、灰岩溶隙含水带 岩性为硅质灰岩、泥灰岩夹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砂岩、泥岩硅质岩夹生物屑灰岩为主,含煤层(线)5层,其中K3煤层可采,厚2.05~2.15m,平均厚2.1m。
据简易水文观测资料:该带为层间灰岩溶隙含水,是未来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带。
7、中二叠统茅口组(P2m)岩溶洞隙含水带
该带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出露地形较低。为浅灰色,灰白色石灰岩,
8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