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陈建功宣布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和麦家四位作家获颁茅盾文学奖。2日下午,铁凝与4位获奖作家还拜谒了茅公陵园,在苍松翠柏中植树,以表达对茅公的敬仰之情。
乌镇 夜 话
贾平凹:写着写着就老了
新闻发布会上,贾平凹遭遇了一个茅盾中学小女孩的“麻辣问题”:“您原来叫贾平娃,为什么要放弃这样一个乡土味很重的名字呢,”贾平凹用陕西话回答说:“额(我)原来的名字也不叫贾平娃,在西北乡下,任何人取一个名字都要加一个娃,可长大了,总不能老是叫娃,要不成苏联女人的名字了,用个‘凹’字起码不重名吧。”
贾平凹的写作动力,来自对作品的不满意:“正因为不满意,才老想把自己证明一下,可永远证明不了,写着写着就老了。”
迟子建:我需要回归平静
迟子建穿了一件带着民族风味花边的白衬衣,和三位男作家非黑即灰的装束相比,无疑是一抹亮色。迟子建的创作灵感来自村庄里的风俗,“小时候我最恐惧的是有的人家亲人去世后,女人惊天动地的哭声,让我感觉满村子都有鬼魂飘荡;但有的女人痛苦内藏于心间,我依此创造出笔下的女人。”
得奖之后,迟子建最大的感受是想赶快回归平静,“作家需要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写作状态,我们不是为了一个奖来写作,它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
周大新:楚文化的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以丹江口水库为背景,周大新说,有一次朋友们领我去看楚长城,我以为它是简单的长城,但是到山上一看,非常壮观,被触动了,当时想一定要写个东西。后来我到丹江湖周围的乡村走一走,发现我小说中的人物开始出现,
然后经过一番构思最后写出来。周大新表示,楚文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的老家南阳,北方文化和楚文化交汇,对我的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麦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麦家坚持写作要以温暖人心为主,他说生活可能是黑暗的,但是展示黑暗不是驱除黑暗的办法,驱除黑暗最好的办法是引入一点光明,“我曾经有很多战友带着一种崇高的信念在生活,看我的作品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完全的英雄主义。”《暗算》能够获奖,麦家始终觉得很意外,“茅盾文学奖到了第七届,如很多人所想,它可能已经产生了某些固定模式,而我的小说和这种模式有些差距,我想这个空间总是要打开的,这样文学才会多元多彩,但我没想到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颁 奖 词 摘 录
贾平凹《秦腔》: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烈的背后,是一片寂寥,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的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周大新《湖光山色》:“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不朽名句,恰是《湖光山色》创作情怀的贴切写照。
麦家《暗算》: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麦家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
类别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分为:
a、按受众身份/年龄有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b、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6、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等
7、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以上类别仅仅是一种概括,作为分类的示例,并非全面分类。 理论 1、文学理论 a、 西方文学理论 b、中国文学理论 2、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
3、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 4、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研究 1、文艺美学 2、学艺术
3、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 4、文学思想史 5、文学批评
6、文学史:a、现代文学;b、近代文学 7、 比较文学 8 、舞蹈文学
9 、衍生文学 体裁
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风格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体裁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