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 (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⑵ 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分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 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⑵ 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点评】【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因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②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③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
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分析】(1) 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⑵ 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上①秋居 马 戴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