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术、艺术技术这些概念大同小异,能够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能够细分为:描述手法、描述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咱们把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述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精练的笔墨,不加衬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式。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因此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伙儿就把那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列,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刻画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人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通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画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成效。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述、形容、衬托,在需要强调的地址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水池处处蛙。有约不来留宿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个地址“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无拘无束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组成了绚丽的图景。 3、衬托:
对所描述的要紧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要紧对象加倍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述。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孔明的才干。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以后一天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仿佛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制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刻画的事物。如《爱莲说》顶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刻画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敞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令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照:
对照既是描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址为题,描述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照,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惊心动魄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穷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述,二者彼此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组成一种乐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制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假设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然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异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纳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式,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洁白,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此刻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述: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述当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信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如此一个细节:家信将要发出时,又感觉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想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点的详细描述;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表达或归纳性描述。“点”,能够突出重点,表现深度;“面”,能够顾及全局,表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那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述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看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仿佛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空中楼阁般的奇景。
二.描述角度
角度能够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要紧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若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看成人来描述叫拟人,或把人看成物来描述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述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若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子。”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显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