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第二单元(动物):
1、我在校园的花坛和草丛里发现了蝴蝶、蚯蚓、小虫、蟋蟀、蝗虫、瓢虫、小鸟等小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A.爱护小动物(植物),不伤害它们;B.保护动物(植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觜里长有齿舌,用气孔呼吸、排泄粪便。
4、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蚯蚓身体有口、环带和肛门,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土壤中)。
6、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3对(6只)足,生活在洞穴(土壤)中。蚂蚁在行走会分泌一种信息素。
7、为了观察蚂蚁,我们可以带些面包屑和白糖做诱饵。带上放大镜,可观察蚂蚁身体。为了防止蚂蚁乱爬,我们可以带一个小玻璃瓶子,将蚂蚁扣在里面。
8、池塘、小河中生活着和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金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身上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帮助尾游泳。金鱼喂得太多会被涨死。
9、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玻璃、塑料、石头、纤维、纸等。 2材料的性质可以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判定。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3、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铝罐制作就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塑料不易分解,但可以重复利用。
5、自己制造一张纸:A.将纸撕碎放在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烂;B.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C.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6、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7、砖和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生产砖和陶瓷时要消耗大量的粘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8、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9、
强度 柔韧性 吸水性 在水中的沉浮 金属 强 强 差 沉 木头 较强 弱 弱 浮 塑料 强 较强 差 沉 纸 弱 差 强 沉 砖 强 差 强 沉 陶瓷 强 差 差 沉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它以冰、雪、淡水、云、咸水等形式存在,用途分为:生产,造纸、冶炼、发电、灌溉等;生活,洗衣、做饭、饮用等。
2、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称其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水是液态,属于液体;它的固态就是冰,是固体;它的气态就是水蒸气,是气体。
3、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4、食用油和水的相同点:都是液体,都能流动,透明没有固定形状,能形成滴状等;不同点:水完全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不粘手流动速度快。食用油有些透明,淡黄色,有气味,粘手,流动速度慢。 5、液体的流动速度与它自身的黏度有关。
6、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量筒时应该注意:A.量筒必须放平稳。B.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7、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它看不到,摸不着,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具有能流动、占据空间、可以压缩等性质。
8、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将“空”塑料袋扎紧,放入水中,刺个孔后有气泡冒出。证明空气比水轻的方法:用塑料管将空气吹入水底,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水面。空气流动的现象:风,吹肥皂泡,扇扇子等。 9、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A.让空气将瓶子里的水挤出(课本78页)。B.纸巾不湿(79页)。
10、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1、
形状 占据空间 体积 流动 重量 固定 不 能 不 易压缩 不易 能 不 重 轻 石
头 √ √ √ √ √
水 √ √ √ √ √ 空
气 √ √ √ √ √
12、证明空气有质量(重量)的方法:用木棍做一个天平,将两段各系一个吹满气的气球,使之平衡。将一端的气球刺破,天平就不再平衡了。 13、实验设计:
研究问题: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研究方法:探究、试验、观察 研究材料:玻璃杯、纸巾、水盆、水
研究步骤:将纸巾放入玻璃杯底部,倒扣着按入水盆中。 试验现象:纸巾不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问题:A.纸巾一定要塞紧,不要掉下来;B.将玻璃杯倒扣按入水中时,一定要使杯口水平。
株洲市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小 学 科 学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单选题(2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答对计2分,多答、错答或
不答计0分)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
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B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
这说明小学生: A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
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
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
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C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
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B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
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
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 D
A.躯体健康。 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学科专业知识(20分) (一)多选题:(共14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全对计2分,少答
计1分,不答或答错计0分。)
11、以下哪几项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ABD A、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B、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C、科学教育应开发课程资源 D、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12、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结构是: B
A、 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核 13、下列动物的生殖方式属卵生的有: AD A、 乌龟 B、蝙蝠 C、鲸 D、鸭
14、关于电磁铁的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通过的电流大小无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有关 C、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15、如果把手放在炉火正旺的火炉上烤火,你会感受到手一下子热起来了。火炉中的热主要是通过
什么方式传递到手上的。 C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16、下列变化中只含物理变化过程的是 AB A、蜡烛熔化 B、太阳晒干地面上的水 C、铁生锈 D、水果发霉
17、如图所示:小明用滑轮组提升240N的物体,他至少要用多大的拉力(F)才能提起 ?(摩擦力
及滑轮重均忽略不计) B
A、120N B、80N C、60N (二)判断:(共6分,每小题1分)
18、如果电路中各用电器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 F ) 19、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 T ) 20、沉到水底的物体只受到重力,没有受到浮力。 ( F )
21、停止敲锣后,还能听到锣声,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发声。 ( F ) 22、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当秤砣上不慎沾上了泥土,秤同一货物,其读数比正常值大。 ( F ) 23、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天文学家哥
白尼写下了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 T )
第Ⅱ卷:非选择题(60分) 三、公共知识(10分)
24、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
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
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 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
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 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
样的教育观?(3分)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
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
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3分)
参考答案:
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
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指导学生能实践。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
(4分)
参考答案:
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学科专业知识(50分) (一)填空:(共12分,每小题2分) 25、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26、湖南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27、人的心脏中有四个腔,它们分别是(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 28、种子萌发所需的三个外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29、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按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0、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实验室有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二)简答:(共12分,每小题3分)
31、我们在教学《地震》一课中,要让学生知道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那么地震发生时,
应该如何进行个人防护?(至少写三条)
参考答案: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1)可选择桌子底下或床下等地方躲避。(2)可选择卫生间等
小房间墙角躲避。(3)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4)不能乘电梯。(5)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6)如果在户外,就迅速远离高压线、大树、建筑物等,然后跑到开阔的地方。
32、小实验:用小玻璃瓶装满水,盖好塑料瓶盖,放到冰箱冷冻柜中,第二天打开冷冻柜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瓶盖被顶开、顶坏或瓶子破裂,瓶内水结成冰后溢出了瓶口。 (2)水凝固成冰后,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33、分别写出人体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1)耳:听觉作用 (2)眼:视觉作用 (3)鼻:嗅觉作用 (4)舌:味觉作用 (5)皮肤:触觉作用
34、李同学将呼出的气体吹进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CO2+Ca(OH)2 =CaCO3↓+H2O (三)论述题(26分) 35、(14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本。请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
下简称《课标》)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许多变化都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课标》中对引起的四种变化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 (1)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