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 叙事类作品(文学类文本)阅读
,真题回放
【真题1】
又见南山(2016宜宾中考)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了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1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本文有删改)
1.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辗
转
城
市
多
年
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⑥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概括提取能力。答题时可根据题干“小时候”“后来”“辗转城市多年后”所提示的阅读内容寻读,找准关键词语或概况作答。第2题考查阅读、思考、归纳等语文素养。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词语。第3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掌握能力。在答题时候要充分阅读文本,结合修辞方法,品析语言的表达之美。第4题考查文章语段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段在文字不同位置的作用,根据题干要求有条理作答。
【答案】1.(1)觉得南山慈祥、温柔、高大、有涵养,让我痴迷(热爱)和崇敬。(2)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3)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2.①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②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属感;③遗忘了南山(忘记了精神的家园)。3.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南山比喻为祖先、哲人、先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沉默)和崇高;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语言气势,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赋予南山人的情感,使南山人格化,更形象生动地写出南山的深沉(沉默)与睿智。4.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内容上:①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②认识到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让我找到归宿感,找到精神的寄托地。(若答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或又见南山感悟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等言之成理皆可。)
【真题2】
回家的花朵(2017宜宾中考)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2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城市的喧嚣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⑥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经历秋霜变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竹筛里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根叶间分外耀眼,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色的光泽。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
(有删改)
1.本文标题“回家的花朵”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中“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你认为哪些人的灵魂是不会流落的?请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标题的作用的思考方向:(1)内容上:(问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点明了……主旨。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此题直接问标题的作用,作为散文来说,“物”往往“不是物”,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故答案为“表层义是指回到乡野老家的蒲公英,深层义是指眷恋故乡和亲人的离乡漂泊之人。”第2题:景物描写的角度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思考。答出分别从什么角度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修辞的角度首先要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答出其表达效果。第3题的仿写要
3
注意对上下文的充分理解,注意句式的一致性。第4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能力,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准确作答。所举例子要符合文意要求。
【答案】1.含义:表层义是指回到乡野老家的蒲公英,深层义是指眷恋故乡和亲人的离乡漂泊之人。作用:题目是全文的线索,交代对象,点明主旨。2.景物描写的角度:①从颜色角度(绘色),写出了蒲公英种子的洁白,表现了它的色彩美;②从形态角度(绘形),写出了蒲公英种子像绒球,表现了它的形态美。修辞手法:比喻,将蒲公英种子比作“绒球”和“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动态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3.示例:回到一条曲折盘旋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深情的召唤里。4.①深刻含义:漂泊游离在外的人,为了生计或梦想,离开自己家乡远赴外地打拼。但不论在外漂泊多远多久,心里总是眷恋着自己的故土和亲人。②我认为流落他乡的人的灵魂是不会流落的。比如屈原被流放,但仍心系故国(或杜甫流离失所,辗转奔波,仍心怀家国;苏轼多次被贬,但仍心系朝廷……)(观点明确,紧扣“不流落的灵魂”,举出例子,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举要
一、命题规律
宜宾市中考在文学作品阅读考查方面的一些命题特点:
1.文学作品阅读是宜宾市中考的必考内容,以考查散文、小说为主,所选篇目在课外。 2.设置四个考题,分值约为18分。四个考题,涵盖字词、句、段、篇,灵活多变。
3.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寻读检索相关信息、理解句段作用、理解词句含义、从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等能力为主。
4.偶尔会有联系生活的主观题出现。 二、考点透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1)线索: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修辞方法及作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什么(文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7.句子的作用分析:
(1)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中间句子的作用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
4
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内容上要联系中心回答。
(3)结尾: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8.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①肖像描写;②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0.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三、解题步骤
1.细读文章
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画,画出重点句子,如中心句、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等。了解每段的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等。
2.仔细审题
仔细研读题目,就是要确定阅读的范围、角度、要求、特殊规定等,要注意题目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因为试卷上的每一点信息都是有用的。明确答题要求,特别是问题的指向,关注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然后确定阅读的大致范围。审题要仔细、准确。
3.筛选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阅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筛选重要的信息(关键句、关键词)。筛,我们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伪,分清信息的主次,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注意在题目的要求下,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避免信息点的疏漏。
4.整合加工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合并同类项。 5.合理表述
对自己的答案,要慎重地考虑,尽可能地做到各个要点的完备,表述语言的简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