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生物分离工程计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

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分离、纯化、富集生物产品的过程。 2、针对分离对象而言,生物分离过程有何特点

(1)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发酵液中生物产品的浓度很低,而杂质含量却很高,如发酵液 (0.1-10g/L) 或 培养液(5-50mg/L),青霉素(4.2%)、庆大霉素(0.2%)、干扰素(<50ug/ml,0.005%)胰岛素0.002%。这使分离所需能量以及产品价格大大提高。

(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培养液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含有菌体、未消耗尽的固体培养基等固体成分和大量的液相;未消耗完的培养基成分,包括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物;除所需产物外,还含有其他副产物以及色素等杂质,有些杂质的性质与产物很接近。很难通过单一手段将产物分离和纯化。

(3)生化产品的稳定性差:许多发酵产品具有生理活性,很容易变性失活,如原料液中常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蛋白酶、菌体也可能自溶、容易被杂菌污染:遇热、极端pH值、有机溶剂会引起失活或分解,特别是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一些辅因子、金属离子的存在和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甚至剪切力也会影响空间构型和使分子降解,对蛋白质的活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分离过程中的pH值、温度和搅拌等条件必须特别注意。发酵液放罐后,应及时快速操作,要求采用快速的分离纯化方法除去影响目标产物稳定性的杂质。

(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对产物的要求:保持生物产物的活性、纯度要求高,当生物技术产品是食品或药物时,要求无污染物、无对映体、无病毒、无热原、无致敏原等。

3、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各步骤中的单元操作主要有哪些?

一般包含四个步骤,如图所示。

预处理中有加热、调pH、絮凝等单元操作;细胞分离中有沉降、离心、过滤、错流过滤等操作步骤;细胞破碎中有均质化、研磨、溶胞等单元操作;细胞碎片分离中有离心、萃取、过滤、错流过滤等单元操作;初步纯化中有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高度纯化中有层析、离子交换、亲和、疏水、吸附、电泳等单元操作;成

品加工中有无菌过滤、超滤、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 4、生物分离过程的选择准则是什么?

(1)采用步骤数最少;(2)次序要相对合理:避免相同原理的分离技术多次重复出现。尽量减少新化合物进入待分离的溶液。合理的分离步骤次序。原则是:先低选择性,后高选择性;先高通量,后低通量;先粗分,后精分;先低成本,后高成本。(3)适应产品的技术规格。(4)生产规模:在分离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中,使用的离心和过滤等方法能够适应很宽的规模范围,因此对于不同规模的产物分离影响不大。但在后续步骤中,技术方法的选择和生产规模关系密切。从技术的成本和产品的价值方面综合考虑。(5)进料组成:从目的产物的浓度高低、物料中的与目的产物相近物质组成的物理化学性质、目的产物的定位、菌种的种类和形态、微生物的含量和发酵液的黏度等方面综合考虑。(6)产品形式:产物的用途(医药、食品或化工品等)、形式(液体、结晶或无定性)以及最低纯度标准确定了纯化过程的最后要求,也是确定分离过程方案的主要依据。(7)产品的稳定性。(8)物性:根据产物的溶解度可以考察各种方法中pH、温度等条件对沉淀过程或萃取过程的影响;根据分子带电性质可以采用何种离子交换介质进行分离;根据分子大小的不同可以采用膜过滤或凝胶过滤层析将产物与杂质进行分离。(9)环保和安全要求:离心产生的气溶胶、发酵产生的废气、干燥产生的粉尘等;目的产物本身的危害性;试剂危害;微生物的危害等。(10)生产方式。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谈谈你对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今后发展动向的理解。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非理想溶液中溶质与添加物料之间的选择性机制、影响因素;研究界面的结构、动力学和传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下游加工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模拟。

(2)传统分离技术的提高和完善

蒸馏、蒸发、过滤、离心、结晶和离子交换等传统技术由于应用面广且相对成熟,对它们的提高和完善将会推动大范围的技术进步。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技术经过改造提高后,适应面会更宽,效率会更高,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3)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产品,获得了过去无法得到的、分子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为了适应于新产品后处理过程的需要,出现了许多新的物化分离方法。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膜分离、色谱、亲和分离、电泳等都是在生物分离过程研究开发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如:

新型分离介质的研究开发

子代分离技术:各种分离纯化技术相互结合、交叉、渗透,形成形成了所谓融合技术或子代分离技术。如膜技术和萃取、蒸馏、蒸发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膜萃取技术、膜蒸馏及

渗透蒸发技术;又如膜分离过程与亲和配基相结合,形成了亲和膜分离过程;离心分离与膜分离过程相结合,形成了膜离心分离过程等等。

新兴下游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液膜分离、磁性亲和分离、聚焦色谱、高速逆流色谱、径向流色谱、连续环状色谱、拟移动床色谱等。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相结合 这是当今生物技术领域里的热点之一。

利用基因工程对产物进行了改造以使下游分离过程大大简化。

发酵和分离耦合:该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人们将这个思路用于厌氧发酵生产乙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又逐渐发展到用于好氧发酵过程中来,如发酵-吸附分离、发酵-膜分离、发酵-萃取分离等,既可减少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提高转化率,同时可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率。

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直接决定着输送给下游的发酵液质量,如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和杂蛋白等为原料,控制比生长速率、消沫剂用量,放罐时间等发酵条件,可使分离过程方便、经济。

代谢工程:菌种选育和工程菌构建一般以提高目的产物量为目标,现在应该转变观念,从整体出发,除了达到以上目标外,还应设法增加产物的胞外分泌量,减少非目的产物的分泌(如色素、毒素、降解酶及其他干扰性杂质等)以及赋于菌种或产物以某种有益的性质以改善产物的分离特性,从而简化下游加工过程。

(5)强化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

物理作用:将微波、超声波、电磁等应用于分离:微波萃取、微波蒸馏、超声波萃取、磁性亲和分离

化学作用:选择适当的分离剂,增大分离因子,增加对目的组分的选择性;向分离体系投入附加组分,改变原来体系的化学位,从而增大分离因子。强化化学作用对相界面传质速率的影响:利用一些相转移促进剂来增大相间的传质速率。若把这类相转移促进剂结合在固相的界面上,便形成各类“亲和”分离过程,如亲和色谱、亲和萃取、亲和错流过滤、亲和膜分离等,这是强化分离过程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

(6)生物分离过程的高效集成化

生物分离过程的高效集成化的含义在于利用已有的和新近开发的生化分离技术,将下游过程中的有关单元进行有效组合 (集成 ),或者把两种以上的分离技术合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技术,达到提高产品收率、降低过程能耗和增加生产效益的目标。按此定义,生物分离过程的高效集成化技术包括生化分离技术的集成化和生物分离过程的集成化两方

面的内容,这种只需一种技术就达到完成后处理过程中几步或全部操作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过程集成化的优势。

(7)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防护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过程、清洁产品、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工艺是生产全过程控制工艺,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目前,生物工业的产品大多数是通过液态发酵获得的。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很低,酒精、谷氨酸和柠檬酸的发酵液浓度较高,也只有10%左右,其他一般只有2~5%,有的甚至更低。因而,单位产品排放的废液量也非常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轻工行业,已成为仅次于造纸废水的第二大废水污染工业。如将微生物制药工业废水计入在内,就更大了。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也反过来成为生物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清洁生产将是协调生产和环境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在酒精、味精和柠檬酸工业上都相继开展了清洁生产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已进入或接近工业化阶段。尽管清洁生产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在技术和理论上尚未完善,但它的重要性已日显突出。在生物分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清洁生产已势在必行。

6、在进行产品的分离纯化制备之前,为什么要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1)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降低液体黏度,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2)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3)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7、什么是封头过滤?什么是错流过滤?

封头过滤:一般过滤中,滤液的流动方向与滤饼基本垂直,称为封头过滤。错流过滤:在压力推动下,悬浮液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作切向流动,利用流动的剪切作用将过滤介质表面的固体(滤饼)移走,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滤饼很薄,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

8、发酵液预处理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机理有何不同?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

絮凝团的过程。

9、中性盐沉淀蛋白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蛋白质和酶均易溶于水,因为该分子的-COOH、-NH2和-OH都是亲水基团,这些基团与极性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化层,包围于蛋白质分子周围形成1nm~100nm颗粒的亲水胶体,削弱了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蛋白质分子表面极性基团越多,水化层越厚,蛋白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越大,因而溶解度也越大。亲水胶体在水中的稳定因素有两个:即电荷和水膜。因为中性盐的亲水性大于蛋白质和酶分子的亲水性,所以加入大量中性盐后,夺走了水分子,破坏了水膜,暴露出疏水区域,同时又中和了电荷,破坏了亲水胶体,蛋白质分子即形成沉淀。

10、硫酸铵是蛋白质盐析中最常用的盐类,为什么?

(1)溶解度大;(2)分离效果好;(3)不易引起变性,有稳定酶与蛋白质结构的作用;(4)价格便宜,废液不污染环境。 三、其他题型

1、何为沉降系数?

根据1924年Svedberg对沉降系数下的定义:颗粒在单位离心力场中粒子移动的速度。 2、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区带离心法的原理是什么?

差速离心是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沉降速度不同的颗粒在不同的离心速度及不同离心时间下分批分离的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大小和密度差异较大的颗粒。

密度区带离心法是样品在一定惰性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沉淀或沉降平衡,在一定离心力下把颗粒分配到梯度中某些特定位置上,形成不同区带的分离方法。

3、工业离心沉降设备主要类型有哪些?

①瓶式离心机;②管式离心机;③多室式离心机;④碟式离心机;⑤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4、差速区带离心法和等密度离心法有何区别?

差速区带离心法是根据分离的粒子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等密度离心法指当不同颗粒存在浮力密度差时,在离心力作用下,颗粒或向下沉降或向上浮起,一直沿梯度移动到与其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上(即等密度点),形成区带而分离的方法。

生物分离工程计算

三、问答题1、什么是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分离、纯化、富集生物产品的过程。2、针对分离对象而言,生物分离过程有何特点(1)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发酵液中生物产品的浓度很低,而杂质含量却很高,如发酵液(0.1-10g/L)或培养液(5-50mg/L),青霉素(4.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qk5v7r4st2wkqq4mj6h371qz5d0ci00kp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