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现在的新的教学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生活和生活数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数学问题;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价值。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获得数学的情感体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通过探索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实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在课堂上安排“商场购物的问题”、“组织春游的数学问题”、“花园的图案设计”等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头
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教学时我这样设计环节,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镶上花边,我提供了三种不同彩带的尺寸,使用哪种彩带最节省?让学生合作、测量、实践等方式参与计算,求出花边的长度,使学生明白花边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不仅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过程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而且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同时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注重数学问题与实际联系。
大多数教师认为数学太乏味、太抽象了,没有语文课堂激情满怀,神采飞扬。那是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没有想到数学就在孩子们身边。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五年级28人去龙潭旅游,门票每张20元;如果买团体票每张门票可以打八折,团体票必须30张以上,设计购票方案让学生利用分数、百分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并进行交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如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题时,可以让讲台当公共汽车,教师当售票员,指定8名学生做乘客。售票员报站名:“乘客请注意,双山子到了,下车的乘客请做好准备。”这时下车3人,又上车2人。我问:原来车上有几人?到站后车上的人
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就用的上,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到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数学价值,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了统计图后,让学生到各班统计人数,到校门口记录过往的车辆等,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深的认识数学价值,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4.借助生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犹如听天书一般。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