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c) (d)
(e) (f) (g)
(h)
图P6.4
解:图(a)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图(b)所示电路中引入了交、直流正反馈。 图(c)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图(d)、(e)、(f)、(g)、(h)所示各电路中均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6.5电路如图P6.5所示,要求同题6.4。
(a) (b) (c) (d)
(e) (f)
图P6.5
解:图(a)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b)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c) 所示电路中通过RS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S、C2和Rl、R2并联引入交流负反馈;通过C2、Rg引入交流正反馈。
图(d)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e)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f) 所示电路中通过R3和R7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4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6.6分别判断图6.4 (d)~(h)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并计算它们的反馈系数。
解:各电路中引入交流负反馈的组态及反馈系数分别如下: (d)电流并联负反馈:Fii?iF/iO?1 (e)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R1
R1?R2(f)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1 (g)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R1
R1?R2R1
R1?R3(h)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6.7分别判断图P6.5 (a) 、(b) 、(e) 、(f) 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
解:(a)电压并联负反馈;(b) 电压串联负反馈;(e)电流并联负反馈;(f)电流串联负反
馈。
6.8 分别估算图6.4 (d)~(h)所示各电路在理想运放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解:各电路在理想运放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下:
&U&(d) 电流并联负反馈: Auf?o?&Ui&R&RIIRoL?oL?L &&RIIR1iR1f1&U&URo&(e) 电压串联负反馈: Auf??o?1?3 &U&UR1if&U&Uo&(f) 电压串联负反馈: Auf??o?1 &U&Uif&U&URo&(g) 电压串联负反馈: Auf??o?1?2 &U&UR1if&U&URo&(h) 电压串联负反馈: Auf??o?1?3 &U&UR1if6.9分别估算图6.5 (a)、 (b) 、(e) 、(f)所示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
大倍数。
解: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下:
&R&?IRUo&(a)电压并联负反馈:Ausf??ff??f
&&UIRssiRs&U&URo&(b)电压串联负反馈:Auf??o?(1?4) &U&UR1if&I&(R//R)URR//RLoL&(e)电流并联负反馈:Ausf? ?o4?(1?1)?4&&UsIfRsR2Rs&?R?I&?R?(f)电流串联负反馈:∵Uf2R22R9R2R9&?& ?I?I00R2?R4?R9R2?R4?R9&I&(R//R//R)U(R?R4?R9)(R7//R8//RL)o8L&∴Auf??07??2&&UUR2R9if
6.10电路如图P6.10所示,已知集成运放为理想运放,最大输出电压幅值为±14V。
填空:
电路引入了电压串联(填入反馈组态) 交流负反馈,电路的输入电阻趋近于 无穷大 ,
电压放大倍数Auf??uO/?uI? 11 。
设uI=1V,则uo= 11 V ;若Rl开路,
则uo变为1 V ;若Rl短路,则uo变为 14 V ;
若R2开路,则uo变为 14 V ;若R2短路, 图P6.10 则uo变为 1 V 。
已知一个负反馈放大电路A=105,F=2×10-3。试问:
(1)Af??;(2)若A的相对变化率为20%,则Af的相对变化率为多少 解:(1)因为AF =200 > > 1 ,所以:Af?(2)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
6.12已知一个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f?20,其基本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的相对变化率为10%,Auf的相对变化率小于0.1%,试问F和Au各为多少
解:由
1?500 FdAfAf?1dA?,得:
1?AFAdAdAf(属深度负反馈) /?10%/0.1%?100??1。
AAf1?AF?所以:F?11??0.05。 Af20AF100??2000 F0.05104ff(1?j4)(1?j5)21010。
由以上两式可得:A?&?6.13已知负反馈放大电路的A试分析:为了使放大电路能够稳定工作(即不产生自激振荡), 反馈系数的上限值为
多少
解:根据放大倍数表达式可知,放大电路高频段有三个截止频率分别为
45 fL1?10Hz, fL2?fL3?10Hz
5&约为60dB ,因为 fL2?fL3?10fL1,所以,在f?fL2?fL3?10Hz 时,A&&小于0dB,即不满足自激振附加相移约为-180o,为了使f?fL2?fL3时的20lgAF&的上限值为10-3。 &的上限值应为-60dB,即F荡的幅值条件,反馈系数20lgF6.14以集成运放作为放大电路,引入合适的负反馈,分别达到下列目的,要求画
出电路图来。
(1) 实现电流一电压转换电路; (2) 实现电压一电流转换电路
(3) 实现输入电阻高、输出电压稳定的电压放大电路; (4) 实现输入电阻低、输出电流稳定的电流放大电路。
解:可实现题目(1) (2) (3) (4)要求的参考电路分别如解图P6.14 (a) (b) (c) (d)所示。
(a) (b) (c) (d)
解图P6.14
6.15电路如图P6.15所示。 (1)试通过电阻引入合适的交流负反馈,使输入电压uI转换成稳定的输出电流iL; (2)若uI?0~5V时,iL?0~10mA,则反馈电阻RF应取多少
图P6.15 解图P6.15
解:(1)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通过电阻Rf将三极管的发射极与T2管的栅极连接起来,如解图P6.15 所示。
&?&,再根据A(2)首先求解Ff代入数据
1求解Rf。 &F10?Rf?1.510?1.5?10(mA),所以Rf?18.5k?。 5(V)&&的波特图如图(b)所示。 6.16图P6.16(a)所示放大电路AF(1)判断该电路是否会产生自激振荡简述理由。
(2)若电路产生了自激振荡,则应采取什么措施消振要求在图(a)中画出来。
(3)若仅有一个50pF 电容,分别接在三个三极管的基极和地之间均未能消振,则将其接在何处有可能消振为什么
(a) (b)
图P6.16
解:(1)电路一定会产生自激振荡。因为在f?10Hz时,附加相移为-45o;在
3f?104Hz时,附加相移为-135o;在f?105Hz时,附加相移为-225o。因此附加相
45&&?0,故一定会产生自激振荡。 移为-180o的频率在10Hz~10Hz之间,此时AF(2)可在晶体管T2的基极与地之间加消振电容。(注:方法不唯一)
(3)可在晶体管T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加消振电容。因为根据密勒定理,
等效在基极与地之间的电容比实际电容大得多,因此容易消振。
6.17试分析如图P6.17所示各电路中是否引入了正反馈(即构成自举电路),如有,则在电路中标出,并简述正反馈起什么作用。设电路中所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a) (b)
图P6.17
解:图(a)所示电路中通过C2、R3引入了正反馈,作用是提高输入电阻,改善跟随特性。
图(b)所示电路中通过C2、R3引入了正反馈,作用是提高第二级跟随范围,
增大放大倍数,使输出的正方向电压有可能高于电源电压。
6.18在图P6.18所示电路中,已知A 为电流反馈型集成运放,试问:(1)中频电压放大倍数;(2)上限截止频率。
图P6.18 解图P6.18
解:画出图P6.18 所示电路中集成运放的等效电路如解图P6.18 所示。因为ro
很小,反相输入端电位为:
将集成运放的内部电路替换为教材中图6.7.5 所示电路(参阅P310 ~P311 ) ,
&?j?CU& 可得:Iio&(R?R)U&(R?R)U&U&?U&U&U&Unfifnnoo&& ?????o?j?CU 而 Ii?oRRfRRfRfRRfRf&(R?R)1?j?RfCUif&)? ∴ Uo(
RfRRf&RfU1& 即: Au?o?(1?)?&UR1?j?RfCi ∴(1)Au?1?
RfR ;(2)上限截止频率为:fH?1
2?RfC6.19 测试NPN型晶体管穿透电流的电路如图P6.19所示。 (1)电路中引入了哪种反馈测试晶体管穿透电流的原理是什么 (2)选择合适的R,在Multisim环境下测试晶体管的穿透电流。
图P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