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内分泌科于2015年5月1日正式成立,自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进入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住院临床路径的病例共3例,完成路径3例,平均住院日15天。治疗有效2例,总有效率66.7℅。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66.7%,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例(33.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例(66.7%),耳穴压豆2例(66.7%),穴位贴敷治疗3例(100%),中药足浴治疗1例(33.3%)。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穴位贴敷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静滴中成药、口服中成药、耳穴压豆、中药足浴。
- 20 -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中药降尿蛋白疗效明确,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内科基础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成药有其固定的适应症证型;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医保规定的额度有限。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3例患者中,症状改善3例(100%),体征改善2例(66.7%),理化指标改善2例(66.7%);临床好转2例(66.7%)。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66.7%。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消渴病肾病主要症状口干多饮多尿,泡沫尿,乏力,面部浮肿、双下肢水肿等的评价。
- 21 -
(2)对实验室指标的评价
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尿微量白蛋白。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理化指标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症状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3例患者主症改善3例(100%);未改善0例。
3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口干多饮改善3例,夜尿频数改善1例,乏力改善3例,泡沫尿改善2例。
案例1:江某某,女,64岁。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0年余”,伴双下肢水肿6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血压控制正常。平素经常乏力头晕、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口唇红而干,舌质暗红,苔少,脉细涩。查体:BP 120/95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消渴病肾病(阳虚血瘀),西医诊断:1.糖尿病肾病(IV期) 2.高血压病。入院后立即给予降糖、降压,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消肿,口服参苓白术散、胃苓汤、水陆二仙丹加减7剂后,病情好转。继续给予口服参苓白术散、胃苓汤、水陆二仙丹加减,并配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治疗1周后病情明显好
- 22 -
转,口干多饮、乏力、双下肢水肿、泡沫尿均较前好转。
病例2:刘某某,男,70岁,主因“口干、多饮、多尿15年”,伴泡沫尿1年入院。既往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目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易自汗、盗汗,泡沫尿,舌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苔少,脉弱。查体:BP 12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心率6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消渴病肾病(气阴虚血瘀证),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Ⅲ期)。入院后立即给予降糖,益气养阴,补肾化瘀,口服参芪地黄汤、清心莲子饮、生脉散加减7剂后,病情好转,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继续给予口服参芪地黄汤、清心莲子饮、生脉散加减加减,并配合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药足浴治疗1周后,口干多饮、夜尿频多、乏力较前明显好转。
病例3:丁某某,女,50岁。主因“口干、多饮、多尿10年余”,伴双下肢水肿3月入院。既往无内科基础病史。平素经常乏力头晕、畏寒肢冷、腰膝怕冷、下肢浮肿,舌质暗红,苔少,脉细涩。查体:BP 110/75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消渴病肾病(阳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IV期)。入院后立即给予降糖、益气温阳、补肾化瘀,口服参苓白术散、胃苓汤、水陆二仙丹加减7剂
- 23 -
后,病情好转。继续给予口服参苓白术散、胃苓汤、水陆二仙丹加减,并配合穴位贴敷治疗1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口干多饮、下肢浮肿、乏力畏寒、泡沫尿较前好转。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1 2 3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男 女 女 年龄 70 64 50 入路径时间 2015-5-27 2015-5-22 2015-8-12 出路径时间 2015-6-16 2015-6-6 2015-8-22
(2)改善体征
3例患者体征改善2例(66.7%);1例患者入院时无阳性体征。
2例患者改善的体征中,均为双下肢水肿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案例1:江某某,女,64岁。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0年余”,伴双下肢水肿6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血压控制正常。平素经常乏力头晕、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口唇红而干,舌质暗红,苔少,脉细涩。查体:BP 120/95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消渴病肾病(阳虚血瘀),西医诊断:1.糖尿病肾病(IV期) 2.高血压病。入院后立即给予降糖、降压,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消肿,口服参苓白术散、胃苓汤、水陆二仙丹加
- 24 -
消渴病肾病路径总结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