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类生产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第四节 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6学时)
一、 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1、 昆虫分类基本概念。种,分类阶元,命名法。 2、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二、 与园林植物有关昆虫的主要“目、科”特征概述 直翅目;半翅目;等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①昆虫各体段和附肢的基本构造、变化类型与功能的一致性;②繁殖和发育与确定防治适期的联系。
本章难点:①昆虫各体段和附肢的基本构造、变化类型与功能;②昆虫分类要教给学生主要目、科的识别特征,培养编制和查阅检索表的能力。 【教学建议】
l、昆虫外部形态是学习昆虫分类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搞清 昆虫各体段和附肢的基本构造、变化类型与功能的一致性。 2、繁殖和发育部分,要与确定防治适期问题相联系。 3、昆虫行为部分,要着重介绍如何利用昆虫行为防治害虫。 4、昆虫分类要教给学生主要目、科的识别特征,培养编制和查 阅检索表的能力。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和网上资源以解决标本 数量不足的问题。
5
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2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植物病害的定义,熟悉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以及各类病原 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和防治途径,掌握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病状;病症。
三、园林植物病害的类别 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及所致病害(1学时)
一、 缺素症 二、 土壤水分失调 三、 温度不适 四、 有毒物质的污染
五、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第三节 侵染性病原及其所致的病害(7学时)
一、 植物病原真菌
1、 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的子实体, 真菌的生活史。
2、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1)植物病原病毒、类病毒、类菌质体和类立克次氏体 (2)病毒的一般性状,寄生性和寄主范围,病毒病的传播与侵染,
6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防治途径。
二、细菌及其所致的病害
细菌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分类,植物细菌性病害 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途径
三、 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的分类地位,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园林植物线虫的主要种类。园林植物线虫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途径。
四、 寄生性种子植物
桑寄生和菟丝子的形态、发生规律和防治途径。
第四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性(1学时)
一、 病原物的寄生性
1、 专性寄生物、非专性寄生物、专性腐生物。 2、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寄生范围、转主寄生、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二、 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的概念。 2、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三、 病原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耐病和避病,植物的抗病机制,抗病性的鉴定,植物抗病的变异。
第五节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1学时)
一、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7
1、 侵染过程的概念 2、 侵染过程的几个时期。 二、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1、侵染循环的概念 2、侵染循环的环节 (1)病原物越冬和越夏。 (2)病原物的传播 三、 病害的流行 1、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2、 流行条件和决定因素。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①园林植物病害各类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和防治途径;②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难点:①各类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和防治途径;②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建议】
本章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对于植物病害必需的基础理论要讲清楚,给学生—个比较完整的整体概念,并要加强实践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园林植物病害方面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8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方法(8学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悉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能在防治实践中,综合地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地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1学时)
一、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二、 综合治理的概念 三、 综合治理遵循的原则 四、 综合治理的主要类型 五、 综合治理的策略及定位
第二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11学时)
一、 植物检疫:园林植物检疫的意义、程序和主要内容,园 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二、 园林技术防治措施: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意义、作用和方法,育苗、栽培、施肥等技术措施在园林病在防治上的应用。
三、 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诱杀法、阻隔法、高温处理、外科手术、射线处理等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四、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概念,天敌昆虫的保护、繁殖和利用;病原微生物和线虫在害虫防治上的利用;益鸟保护和利用;微生物在园林病害防治上的利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