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27.0 25.4 23.8 良级 22.2 20.6 19.0 17.5 15.9 14.3 12.7 11.1 9.5 一般 7.9 6.3 4.8 3.2 1.6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AIIa小型 AIIb小型 AIIc小型 BIa小型 BIb小型 BIc小型 BIIa小型 BIIb小型 BIIc小型 BIIIa小型 BIIIb小型 BIIIc小型 CIIa小型 CIIb小型 CIIc小型 CIIIa小型 CIIIb小型 CIIIc小型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小 A A A B B B B B B B B B C C C C C C II II II I I I II II II III III III II II II III III III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储水指标为小型,入渗和给水指标为B级和II级及其以上指标,但是,A和I级指标只能具备其一 储水指标为小型,入渗和给水指标为C级和III级及其以上指标,但是,B和II级指标只能具备其一 注:A12 A21与A具有等效作用,B12 B1与B具有等效使用;评分=1.5873(63-N+1),N为类别序号
评分指标:73.0~100,可充分调蓄类,储水空间在10×108m3以上,具有良好的入渗性或给不性,可作为大型水源地,地下调蓄能力较强;
评分指标:39.7~72.9,可调蓄类。储水空间介于5×108~10×108m3之间,入渗性或给水性良好,地下调蓄能力中等。
评分指标:1.6~39.6,有调蓄潜力类。储水空间小于10×108m3,有一定地下调蓄能力。
评分指标:小于1.6,无调蓄功能类。储水空间很小,基本无地下调蓄能力。
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8.2.4.1 城镇后备水源地评价基本要求 8.2.4.1.1 地下水水量计算与评价
(1)地下水水量计算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一般要求分别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可开采量。 在补给量难以计算的地区,可计算排泄量;在储存量较大补给量较小的干旱地区,或有深潭和地下湖分布的裸露岩溶地区,或开采深层地下水地区,应计算储存量;在宜建地下调蓄水库的地区,还应计算地下调蓄库容量;
②凡具备水均衡计算条件的地区,均应进行地下水均衡计算;
③应根据需水量和地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地下水水量计算,经过分析对比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④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要精确可靠。
(2)地下水水量计算方法
①天然补给量计算方法
a地下水流入量使用断面法按线性渗透定律分段计算;
b大气降水入渗量一般可选用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
c地表水入渗补给量中,河渠入渗补给量可根据河、渠的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或有关河渠渗漏公式计算;其他地表水入渗量可选用均衡法计算;
43
d含水层越流补给量,根据开采含水层水位同上、下相邻的含水层水位差,按线性渗透定律公式计算;
e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可按以上各项补给量之和计算,也可以用地下水排泄量与储存量的变化量之代数和计算。
②人工补给量计算 灌溉水入渗补给量选用灌溉回归系数法计算,也可根据灌入量减去排放量、蒸发量及其他消耗量计算;其他人工补给量根据补给方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③开采条件下补给量的计算
a地下水流入量应采用稳定开采降落漏斗的水力坡度计算;
b越流量、地表水和降水入渗量及人工补给量,根据开采含水层设计水位降深计算;
c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计算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补给量进行具体分析,以避免在数量上有重复的项目相加;
④地下水储存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储存量应分别计算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容积储存量计算深度应与设计开采动水位深度一致;弹性储存量计算深度应与承压含水层顶板深度一致。
⑤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应根据经济技术水平,结合开采方案和设施,在环境地质预测的基础上计算。各类型水源地不同勘察阶段的可开采量宜参照表23。
表23 可开采量主要计算方法一览表 孔 隙 水 山间河谷及傍河型 1.数值法或电模拟法。 2.截潜流工程实抽法。 3.水文分析法 冲洪积扇型 冲积、湖积平原型 滨海平原及河岩溶水 裂隙水 口三角洲型 1.数值法或电模拟法。 2.试验性开采抽水法 1.数值法或电模拟法。 2.试验性开采抽水法。 3.水文分析法。 4.以矿坑实际排水量的多年观测资料计算 1.数值法或电模拟法。 1.数值法或电模拟法。 2.水均衡法。 2.非稳定流干扰井群3.干扰井群法。 抽水法。 4.降落漏斗法。 3.降落漏斗法。 5.小型水源地允许采4.小型水源地允许采用试验推断法 用开采强度法 数理统计模型、数值模型、电模拟模型等 8.2.4.1.2 地下水水质评价 (1)生活用水必须从对人体健康需要出发,按TJ 20—7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分区、分组(或段)进行评价。
(2)工业用水水质评价应按生产或设计单位提出的水质要求,结合各个工业系统现行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8.2.4.2 城镇应急水源地评价基本要求
8.2.4.2.1 地下水水量计算基本要求
(1)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要求 、地下水水量计算方法可参照后备水源评价方法; (2)应急水源地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应急级别,部分或全部动用储存量; (3)地下水应急水量为应急水源地可开采量与储存量的部分或全部之和。 8.2.4.2.2城镇应急地下水源地评价
(1)应急水量评价要求
①确定应急等级及应急用水的性质。
②确定应急的区域、范围、涉及到的人数。
③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范(GB50282-98)相关用水规定的用水量指标值,即可确定应急水
44
量(附录7)。
(2)应急水源地水质评价
①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5)的规定。
43
②最高日供水量超过100×10m,同时是直辖市,对外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由城市应急地下水源地统一供给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水质,宜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一级指标值。 ③最高日供给水量超过50×10m不到100×10m的其他城市,由城市应急地下水源地统一供给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二级指标值。
④城市应急地下水源地统一供给的其他用水水质应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
4
3
4
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供水安全论证基本要求如下:
(1)地下水污染、劣质水分布现状评价
圈定存在地下水污染、劣质水分布区域,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污染源类型及分布、污染途径、污染物状况以及劣质水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分布评价。
(2)地下水资源供需分析
存在地下水污染、劣质水分布的区域,进行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阐明地下水资源在区域供水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3)区域供水安全现状
论证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阐明人类社会活动及自然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区域供水安全问题,详述区域供水安全及保障体系现状,指出现状区域供水日常和应急状况下安全及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4)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
以区域供水安全现状评价为基础,建立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要突出政府部门职能,以督促符合区域供水安全规律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8.2.6.1 基本要求
(1)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分三级,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
(2)一级保护区范围应不小于卫生防护区的范围,边界与水源地间水质点迁移100天的距离外包线范围为一级保护区。
(3)二级保护区为地下水水源地集水区扣除一级保护区后的剩余部分,即水源地开采水位降落漏斗范围。
(4)三级保护区范围为水源地所处整个水文地质条件单元扣除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即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范围,本规范不对计算进行具体要求。 8.2.6.2 一级保护区范围的确定
(1)计算法 ①孔隙水水源地
充分利用水文地质资料,特别是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流向、补给等因素来确定保护区的范围。一级保护区范围计算公式为:
R???K?I?T
式中,R为一级保护区半径(m);?为安全系数(为了稳妥起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量(经常取50%)以防未来用水量的增加以及干旱期影响半径的扩大);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I为漏斗范围内水力坡度;T为污染物水平运移时间,取100天。
②裂隙水
45
裂隙水通常取300米,也可以根据孔隙水公式计算。
③岩溶水
在岩溶地区,由于岩层渗透性、地下水流速的不可预测性极大,保护范围的确定较困难,此时将整个集水区均为一级保护区。
(2)经验法 以固定的半径圈定一级保护区范围,对于多井水源地按外包线作为一级保护区范围。孔隙水一级保护区的范围推荐值见表24,岩溶区半径相应适当加大。应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其保护区形状。
表24 孔隙水一级保护区的范围推荐表
介质类型 细砂 中砂 100~200 粗砂 200~500 砾石 500~1000 一级保护区半径R(米) 100~160 8.2.6.3 二级保护区范围的确定 (1)实测法
对于开采规模稳定、开采时间较长的水源地,应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态与范围,划定二级保护区。
(2)计算法
①浅层孔隙水非傍河型水源地
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二级保护区半径(m);Sw为开采井最大允许降深(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H0为含水层厚度(m)。
②浅层孔隙水傍河型水源地
0R?10swKH二级保护区包括陆域和水域两部分,陆域范围确定方法与孔隙水(浅层非傍河型)水源地相同。
地表水域范围可按地下水流向取井群上游1000m内,下游100m内的河流长度,宽度为河流宽度。
③岩溶水、裂隙水水源地
对于岩溶、裂隙承压水潜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二级保护区范围;对于岩溶、裂隙承压水,可不设二级保护区。
(3)经验方法
根据经验推测水源地影响范围,划定二级保护区。一般孔隙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推荐影响范围半径为500—1500米,含水层颗粒越粗,水源地开采影响范围越大(表25)。岩溶裂隙水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表25 孔隙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推荐表
介质类型 二级保护区半径R(米) 细砂 400~600 中砂 500~800 粗砂 800~1000 砾石 1000~1500 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8.2.7.1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6
(1)地下水开采程度
地下水开采程度一般用地下水开采系数反映,表达式为:
开采资源量
地下水开采程度用开采系数(Kc)表示,即开采量与可开采资源量之比。按开采系数地下开采系数?地下水开采量水开采程度可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表26):
表26 地下水开采程度分级一览表 开采程度较低 Kc <0.3 开采程度中等 Kc =0.3~0.6 开采程度较高 Kc =0.6~1 超采 Kc >1 严重超采 Kc >1.2 (2)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步骤 ①地下水开采量调查
②地下水资源评价
③地下水开采程度分析 ④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一般开采强度<0.6,可采区;开采强度0.6-1,限采区;开采强度>1,禁采区。
9 图件编制
9.1 编图基本原则
(1)根据1∶50000水文地质综合调查的特点,所编图件分为按1:50000国际标准图幅的单幅图件(以下简称“单幅图”)和按地下水系统编制的综合评价图件(以下简称“综合评价图”)。 (2)单幅图必编图件为实际材料图、综合水文地质图和立体水文地质结构图;其它图件为选编图件,可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编制。图件比例尺为1∶50000。
(3)综合评价图必编图件为综合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地下水化学图、地下水环境图、地下水资源质量分区图、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区图、地下水开发利用图、地下水功能区划图,其它图件为选编图件,可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编制。主要图件比例尺为可根据地下水系统或水文地质单元范围适当调整,原则上不小于1∶250000;辅助图件或内容简单、资料少的图件,依据实用性选定比例尺。
(4)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50000地理底图综合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工作区情况,补充公路、铁路等现状资料或取舍不相关资料。
(5)制图和图形数字化阶段,地理底图要素不得删减;出图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可地理底图进行适当简化,以便出合适比例尺要求的纸介质图件。
(6)图形库的建立要求以单要素内容表示,每一要素为一个独立图层。综合图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均要求以单要素图层形式输入图形库,使用单要素图层的叠加,生成综合图件。 (7)本规范编图部分所有等级划分,在编图时要求严格执行,分级界线值必须在图面上表达出来,但每个分级区间内,可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细化。
(8)图件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用户”需要,图面简洁易懂。
9.2 单幅图
9.2.1实际材料图
反应本次调查所有野外工作内容,包括调查路线、水文地质调查点、机民井调查点、泉点、取样点、钻探点、物探剖面等。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