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7No.32009
团体心理干预对暴力型未成年犯攻击性的影响
刘晓明1,冀云2
(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4;2.廊坊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暴力型未成年犯内隐与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及IAT内隐攻
击性测验评价暴力型未成年犯的攻击性,分析10次团体干预训练对未成年犯攻击性的影响效果。结果: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后,其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降低,而外显攻击性的干预效果显著,其中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有显著降低,在愤怒、敌对等因子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团体心理干预是降低暴力型未成年犯外显攻击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关键词】
攻击性;暴力型未成年犯;团体心理干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9)03-0378-03
中图分类号:R395.5
EffectofGroupMentalInterventiononAggressionofViolentJuvenileCriminals
LIUXiao-ming,JIYun
DepartmentofPsychology,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Objective:Toexaminetheeffectofgroupmentalinterventiononimplicitandexplicitaggressionofviolent
juvenilecriminals.Methods:AsurveyinvestigationandIATtestonimplicitaggressionwereemployedtoevaluatetheag-gressionofviolentjuvenilecriminals.Andtheeffectoftentimesofgroupinterventiononaggressionofjuvenilecriminalswasanalyzed.Results:Aftergroupmentalintervention,theimplicitaggressionwasnotreducedsignificantly,butthein-terventioneffectonexplicitaggressionwassignificant.Physicalaggressionandverbalaggressionofexplicitaggressionre-ducedsignificantly,bu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rageandhostility.Conclusion:Groupmentalinterventionisaneffectivemethodforreducingexplicitaggressionofviolentjuvenilecriminals.【Keywords】Aggression;Violentjuvenilecriminals;Groupmentalintervention
【Abstract】
攻击性是人类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指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攻击性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与束缚,就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性行为。Anderson将攻击性界定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并指出“攻击者相信,攻击性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1]。
广泛应用,研究者开始尝试采用这种新方法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进行研究[8]。内隐攻击性是在过去经验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种结构会自动化地影响个体进行与攻击相关的知觉、态度、判断、决策和反应等。已有研究表明,内隐攻击性不仅表现在成年人身上,未成年人也具有内隐攻击性。
本研究在以往对攻击性进行量表评定的基础上,与内隐攻击性的评定相结合,更加全面的评定团体心理干预对暴力型未成年犯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干预效果。
Goldstein和Glick采用攻击替代训练对有攻击倾向
的犯罪青少年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在社会行为及自我控制力方面有显著提高,且具长期效果[2];Tate等人报告了针对暴力青少年的治疗(如多系统治疗)效力问题,这些治疗包括社会认知成分,认为在对青少年罪犯进行治疗的时候,最好将重要他人纳入其中;
1
1.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从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新收监区抽取在押暴力
Henggeler及其同事的研究也支持了多系统治疗对
青少年犯罪的矫正作用。关于认知技能训练对犯罪者干预效果的相关研究[3-5],同样显示出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认知技能训练能够处理犯罪者常见的认知缺乏,包括不良的人际关系、决策、目标设定和一般的思维技术问题;Martsch认为认知技能训练对年长组更有效。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邓鹿冰研究发现,团体咨询对减少违法青少年的攻击倾向有显著效果[6];李淑臻对未成年犯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是矫治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良好途径[7]。
随着内隐联想测验IAT在内隐社会认知中的
型学员,年龄15~18岁,初中文化水平(有利于文字方面的测量与团体心理干预的施行)。其中案由分别为伤害致死10人,寻衅滋事6人,故意伤害2人,强奸抢劫2人,共20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训练。有一人提前释放,没有收集到有效数据。有效被试18人。
1.2工具
1.2.1攻击性问卷对外显攻击性的测量采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Buss-PerryAggressionQuestion-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卷第3期naire)[9],全卷α系数为0.94,四个因子的α系数分别
为:身体攻击0.85,口头攻击0.72,愤怒0.83,敌对0.77,9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0。
1.2.2内隐攻击性的测量方法内隐攻击性IAT程序采用汉化的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10],实验均采用个别施测,每个被试单独完成测验。程序记录被试的每一次按键反应的时间及正误。IAT测试材料包括两种维度:类别维度和属性维度,在本研究中,类别维度由5个自我/非我词组成,其中“自我”词包括:我、自己、本人、俺、我们;非我词包括:他、他们、外人、他人、别人。属性维度为攻击性/非攻击性词汇,其中“攻击性”词汇包括:侵犯、攻击、搏斗、战争、报仇;“非攻击性”词汇包括:和平、温顺、合作、信任、仁爱。内隐攻击性IAT包括五个步骤。1.3程序
被试先进行内隐与外显攻击性测验。问卷部分采用集体施测,内隐攻击性的测量采用个别施测,此为前测;再进行10次团体干预训练,每次90分钟,每周一次;干预活动完成后再进行一次内隐与外显攻击性测验,此为后测。10次团体训练包括:社交技巧训练、愤怒控制训练、道德教育、问题解决训练、同理心训练、情境知觉训练、应对压力训练、合作训练、观察学习、了解并利用团体历程。1.4数据处理
内隐攻击性的数据遵循Greenwald的数据处理模式,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被试反应时长于3000毫秒或少于300毫秒,重新记分为3000毫秒和300毫秒;每一组的前两次测试不纳入分析;由于IAT所获得的数据呈正偏态,研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对数转换,在转换后的数据基础上采用
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控制组与实验组前测的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干预前控制组与实验组在攻击性的各变量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控制组与实验组前测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2.2
控制组与实验组后测的比较
表2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后测上的平均数和标
·379
·准差。将前测分数作为协变量,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后测进行协方差分析,数据表明,团体心理干预后,学员的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降低;在外显攻击性的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两个因子上有显著降低,愤怒、敌对没有显著变化。
表2
控制组与实验组后测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2.3访谈结果
运用半结构性访谈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以对被干预者的改变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有1名成员因减刑提前出狱,最终共计访谈9人。本次访谈共有15个问题,内容涉及到心理干预前后的改变、心理干预课程及影响、心理干预的收获、心理干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希望和建议五个部分。总结访谈结果,被干预者反映主要发生了以下改变:①人际关系更加密切,有6人反映人际方面有明显改善;②应付压力与挫折的能力增强,有7人说在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有改变;③学会了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9人中有5人提到对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比如“比以前能忍了”、“知道自己脾气暴躁火气就该压下去”;④学会了观点采择与移情,参加团体训练的学员更加容易接受他人观点与意见,更加适宜的对他人表现出关心与同情,更加容易理解他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⑤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在解决问题中,学员能够寻求他人帮助,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乐于帮助他人。学会了如何去求助,如何在合作中做好自己的工作;⑥观察学习的运用,团体培训后的学员更能积极主动的去向他人学习自己所欠缺的方面;⑦对矛盾和冲突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认知方面的改变,由此引起了情绪上的不同变化,并最终采取了和以往不同的行为反应;⑧认识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不仅认识到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也开始在生活中运用情绪管理的技巧;⑨更多地采用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采用了更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式;⑩换位思考现象增多,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3
讨论
3.1
关于团体心理干预课程
Goldstein是攻击行为替置训练的主要发展者。
由于一般的辅导训练无法得到显著的效果,此现象
·380·不仅发生在各种技能训练方法上,也发生在各种辅导措施之中。因此Goldstein在社会技巧不足的观点上发展一套多重模式的辅导方案,内容包含行为、情感及认知等三个层面,其训练涵盖社会技巧训练(行为)、愤怒控制训练(情感)及道德推理层面(认知)等三个方面。
本研究中团体心理干预课程的设计,主要采用Goldstein提出的攻击性行为替置训练的理念[11],并在考虑到本国违法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之下,参考有关的心理辅导方案编制而成。其内容结合被干预者的具体情况,以能完全配合青少年的能力与需要而设计,课程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及生活化情境,让被干预者增加投入感,鼓励被干预者提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情境,尽情自我表露,学习相互分享及思考自我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意见。
整个课程包括10项,其前三项课程就是组成替置攻击行为训练的三个部分:社交技巧训练、愤怒控制训练与道德教育,剩下的七项课程分别是问题解决训练、同理心训练、情境知觉训练、应对压力训练、合作训练、观察学习、了解并利用团体历程。3.2暴力型未成年犯团体心理干预效果
研究结果发现,本次团体心理干预对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效果。纵观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发现内隐认知系统比外显认知系统更加稳定,不容易受到脑损伤、老化、酒精中毒以及抑郁等个体差异的影响。本研究中,在经过团体心理干预后,结果没有发现降低内隐攻击性,表明内隐攻击性是非常稳定的结构。以往只有少数的通过启动实验,提高了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这是一个即时的变化。如何改变降低个体内隐攻击性,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经过团体心理干预,学员的外显攻击性有显著的降低,说明团体心理干预是外显攻击性的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其中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两个因子效果显著,表明学员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得到提升,遇到事件时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语言;而愤怒、敌对两个因子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对自己情绪的产生与调节还缺乏控制能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团体心理干预周期较短,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不够,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则由于学员均处于15~18岁年龄段,这个年龄阶段的情绪有不稳定的特点。情绪的调节方式和情绪的表达方式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密切相关[12],所以,在团体训练中对愤怒的控制训练需进一步改进。3.3访谈结果分析
学员对团体心理干预由开始的排斥、观望到后来的认可和依恋,说明随着团体心理干预的进行,对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7No.32009
其认可程度逐渐提高。学员在团结、信任、人际交往等方面感受较深,认为学到了一些处理冲突的技巧。另外,很多学员感到团体心理干预带动了自己其它方面的变化,如做事认真、心理承受力增强等。大部分学员的人生观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在团体心理干预后期,学员就已经能感受到包括认知改变、情绪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改变,考虑事情更加理性,尤其是在面对问题时,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了一些冲突的发生。团体心理干预使得大多数学员开始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情心和怜悯心有所提高,一部分学员的人际关系比以前大有进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团体心理干预不仅在活动中对学员起到指导作用,而且也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说明团体心理干预不仅在控制条件下起作用,而且还能够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影响,表明团体心理干预不仅是有效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参
考
文
献
1
AndersonCA,CarnageyNL.Violentevilandthegeneralaggressionmodel.In:MillerGA.Thesocialpsychologyofgoodandevil.NewYork:GuilfordPublications,2002
2CliveRH主编,郑红丽译.罪犯评估和治疗必备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
PolashckDLL,WilsonN,TownsendM,DalyL.Cognitive-behavioraltreatmentforseriousviolentoffenders:Anout-comeevaluationoftheviolencepreventionunit.ManuscriptUnderReview,2003
4
FungAnnisLC,TsangSandraHKM.Parent-childparallel-groupinterventionforchildhoodaggressioninHongKong.EmotionalandBehaviouralDifficulties,2006,11:31-485
MartschMD.Acomparisonoftwogroupinterventionsforadolescentaggression:Highprocessversuslowprocess.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2005.l
6
邓鹿冰.运用心理技能训练之准备课程对违法青少年的攻击倾向行为的辅导效果研究.硕士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11
7李淑臻.暴力攻击型未成年犯自我认识的团训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2005.5
8
ShiumAndrewChen,杨治良.“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6,2:75-79
9BussAH,PerryM.Theaggressionquestionnaire.Journalof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3(3):452-45910戴春林,孙晓玲.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心理
科学,2007,30(4):955-957
11GoldsteinAP.Behaviormodificationappoachestoaggres-sionpreventionandcontrol.InGoldstein.PreventionandcontrolofaggressionElmsford.NY:PergamonPress,198312曹慧,关梅林,张建新.青少年暴力犯的情绪调节方式.中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39-542
(收稿日期:200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