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三谈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李广信老师商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谈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李广信老师商榷

陈津民

【摘 要】@@ 2009年2月,李广信老师在<岩土工程界>发表了\关于土力学教材讨论的一些体会(三、四、五)\其中(四)为有效应力原理[1].该文章由我引起,但李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基本给予肯定.文献[1]指出:\有关有效应力原理的解释和推导,针对当前国内土力学教材,陈津民先生主要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期刊名称】《矿产勘查》 【年(卷),期】2009(012)011 【总页数】3页(P1-3) 【作 者】陈津民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其他

岩土工程界 第 12 卷 第 II 期三 谈 饱 和 土 的 有 效 应 力 —— 和 李 广 信 老 师 商 榷陈津民(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59 ) 2009 年 2 月 , 李广信老师在《 岩土工程界》 发表了 “ 关于土力学教材讨论的一些体会 ( 三 、 四 、五 )” , 其中( 四 ) 为有效应力原理 [1] 。 该文章 由我 引起 ,但李老 师 没 有 批评 我 , 反 而 基 本 给 予 肯定 。 文 献 [1] 指出 :“有关有效应力原理 的解释和推导 ,针对当前国内土力学教材 , 陈津 民

先生 主要提 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 (1)隔离截面的选取问题 ; (2)颗粒间采用接触力还是接触应力 ;(3)截面上 的接触力与孔隙水压力的作用方 向 问题。陈文对于 以上 3 个方面的问题的主要意见都是 有道理的 ,它指出了 目前一些教材在这一 问题表述 的不足之处” 。 我感谢李老师对我 的支持 , 我也认为李老师关于有效应力的主要观点正确 。 但作为“ 资格 ” 的 “ 名 校、名教授”的李老师 ,我还是要“ 吹毛求疵 ”一下 。 1 关于 图 1李老师在文献[1] 中指 出 :关于隔离截面 的选取问题不 同的教材有 不 同的作法 ,最简单 的如 图 l所示 ” 。 文献 [1] 的图 1 漏掉了 MM 截面 ,所 以本文直接复制李 老师的另一 文章 [2] ,该图为本文 的 图 la。文献[2] 又指出图 l 来 自李老师编的高等土力 学书[3] ,书上也漏画 MM 截面 。 文献[1] 又指 出图l来 自洋人 [4] 。 文献 [1] 指 出 :由于实 际土体 的组构和力 的传递极其复杂 , 而 图 1 这种高度简化 的 示意图抓住 了最基本的机理 ,忽略 了细节 ,基本上可 以把问题解 释清 楚 , 同时 也没 有 任何 力学 上 的 缺 陷” 。 现指出缺陷如下 : 1.1 前提不清 最近我才明白, 我们推导饱和土 的有效应力公式是不计 自 重 的 ,P 属 于 附加力 。 因为 只推导竖 向 有效应力公式 , 所 以 土 是半无 限体 ,侧 向只有 正应 [ 收稿 日期]2008 -7-23 A B D图 I 颗粒间的接触与有效应力原理力 , 没有剪应力 。 1.2 研究对象不清 我长期教理论力学 ,选研究对象 ( 取隔离体 ) 略有优势 ,文献 [2]有关系式 P=P’ +(A — A 。 )u , 那研 究对象就是接触点上部 。 但 固体颗粒 间接触力 P’指 向下 ,研究对象又应该是接触点下部 ,但下部受力 不完整 。 图 la ,除水压强外 ,二个竖 向力 P 、P ’都朝下 , 这样明显不平衡 的图不该 出现 。 如果我来选研究对象 ,则如图 lb 所示 。 图 lb 满足 画受力图要求 , 即把研究对象单独画 出 ( 有封闭的边 界 ABCD ) , 对 象以外的物体都不画 ( 或用虚线表示 ) , 画上所有主 动力和约束反力 ( 因为只考虑竖 向平衡 ,BC 、 AD 边 上的法 向应力省略不画要作说明) , AB 边上受力是 已知条件 ,即只有竖 向力 尸, 而无水平力 ,

若不是 已 知切面 ,则通常要加水平力。 1.3 圆弧形箭头 通常力矩用 圆弧形箭头表示 ,水压强用 圆弧形箭头表示欠妥 。 1.4通过接触点的平截面图 la 是 通 过 接 触 点 的 平 截 面 , 却 批 评 文 献 [5l: “ 另一种方法是画 出很多接触于 同一平面上 的颗粒 ,接触点法 向均正交于该面 ,尽管意思与图 l 相 同,但颗 粒 多 了, 反 而 更 易 发 现 其排 列 的 不 合 理 性” 。 其实颗粒多是客观事实 ,只看单接触点 ,不看其他接触点只是鸵鸟政策。 11Ill{ 】 ■ 州 l 一 . ^ 矗三 谈 饱 和 土 的 有 效 应 力—— 和 李 广 信 老 师 商 榷 2009年2月,李广信老师在《 岩土工程界》 发表了关于土力学教材讨论的一些体会 ( 三 、 四 、五 )其中( 四 ) 为有效应力原理 [1] 。 该文章 由我 引起 , (2)颗粒间采用接触力还是接触应力 ; (3)截面上 的接触力与孔隙水压力的作用方 向问题。陈文对于 以上 3 个方面的问题的主要意见都是有道理的 ,它指出了 目前一些教材在这一 问题表述的不足之处。我感谢李老师对我 的支持 , 我也认为李老师关资格的名校吹毛求疵 1关于 图 1所示文献 [1] 的图 1 漏掉了 MM 截面 ,所 以本文文献[2] 又指出图 l 来 自李老师编的高等土力学书[3] ,书上也漏画 MM 截面 。 文献[1] 又指 出图 l来 自洋人 [4] 。 文献 [1] 指 出 :组构和力 的传递极其复杂 , 而 图 1 这种高度简化 的示意图抓住 了最基本的机理 ,忽略 了细节 ,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 释清 楚 , 同时 也没 有 任何 力学 上 的 缺陷现指出缺陷如下 : 1.1前提不清最近我才明白, 我们推导饱和土 的有效应力公式是不计 自 重 的 ,P 属 于 附加力 。 因为 只推导竖 向有效应力公式 , 所 以 土 是半无 限体 ,侧 向只有 正应 [收稿 日期] 2008 -7 - 23图I颗粒间的接触与有效应力原理力没有剪应力 。 1.2研究对象不清我长期教理论力学 ,选研究对象 ( 取隔离体 ) 略+(A—A)u那研究对象就是接触点上部 。 但 固体颗粒 间接触力 P指 向下 ,研究对象又应该是接触点下部 ,但下部受力不完整 。 图 la ,除水压强外 ,二个竖 向力 P 、P’都朝下这样明显不平衡 的图不该 出现 。 如果我来选研究对象 ,则如图 lb 所示 。 图 lb 满足 画受力图要求 ,

三谈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李广信老师商榷

三谈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李广信老师商榷陈津民【摘要】@@2009年2月,李广信老师在发表了\关于土力学教材讨论的一些体会(三、四、五)\其中(四)为有效应力原理[1].该文章由我引起,但李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基本给予肯定.文献[1]指出:\有关有效应力原理的解释和推导,针对当前国内土力学教材,陈津民先生主要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pspq5mtws0mq5e7eayt5nd0e7n2rf017a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