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简短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篇一:文明礼仪短故事 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
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
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
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
第 1 页 共 26 页
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
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文明礼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
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
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简短文明礼仪历史故事)行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
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
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
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
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
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
第 2 页 共 26 页
明
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
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
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
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
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
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
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
第 3 页 共 26 页
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
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
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
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
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
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 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
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
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
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
第 4 页 共 26 页
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
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
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 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
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
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 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
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
第 5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