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1、课前播放《送别》旋律;导入新课。 二、学唱《送别》
1、欣赏《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李叔同; 3、教唱《送别》; 4、填词演唱《山居秋暝》。 三、欣赏《祖国歌》
1、聆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聆听重新填词的《祖国歌》,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 3、对比《老六版》和两首《祖国歌》旋律的异同。 四、欣赏《黄河》
1、聆听,《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沈心工; 五、表格总结学堂乐歌 六、拓展
1、欣赏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九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 3、欣赏校园歌曲《童年》。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本节课通过学唱《送别》,欣赏《祖国歌》、《黄河》,学习了什么是学堂乐歌,以及学堂乐歌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并了解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那在学唱环节,我在范唱完后只教唱了一遍学生几乎就都学会了,这可能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
有关,所以在学唱的环节还是比较顺利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在欣赏的环节,特别是后两首作品,其实学生是不太喜欢的,但在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大部分也能明白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之后的表格总结环节能够填写正确。我觉得本课效果最好的地方就最后的那两首经典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和《童年》,因为学生比较喜欢并且也很熟悉,所以他们都能够跟着唱起来,也使得本课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达到了高潮。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三首学堂乐歌:《送别》、《祖国歌》及《黄河》,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学唱并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其中还尝试进行了一下填词创作,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的评测练习第一个就是让学生用送别的曲调演唱王维的一首词《山居秋暝》,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这种填词创作的手法,经过试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这首歌曲填唱正确,那其中也是出现了几个小的问题,在我提示之后,再一次演唱基本上都能纠正过来,对于填词创作的这个方法学生们能很快的领会,这是让我感到比较高兴的,我也希望他们在课下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填入一首新词,也唱给同学们听,或许它也能成为一首校园歌曲,让学生在课下再去体验填词创作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第二个评测练习就是通过一个表格来总结学堂乐歌,一个就是表现内容,另一个就是创作方法,那通过前面欣赏歌曲的环节,这个表格学生们也都能够填正确。
本节课通过聆听《送别》、《黄河》及《祖国歌》等学堂乐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进行填词。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
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最后教师回顾校园歌曲的经典之作,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但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中许多细节还待斟酌和提高,我想,作为一名新时期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音乐之花”。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就要遵循音乐欣赏者们听觉音乐的规律。而要让当代高中生跨越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和领悟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深刻内涵是本节课首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分析,本课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从今天走入历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百年前歌声所反映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面对情商和智商都很发达的高中生来说,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学堂乐歌具有时代的特定性,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可以通向学生的审美视野,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平等、信任、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在与同伴以及老师的讨论中,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面对新课程,我们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中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以此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