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人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物距一般大于二倍焦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选项正确。 故选:B。
2.【分析】凸透镜成像性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解:由题意和成像规律,可得题中的成像是:u=v=2f。欲再模拟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应使物距u>2f,像距f<v<2f,故应使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光屏靠近透镜。 故选:C。
3.【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这样就会使太阳光汇聚于一点,凸透镜焦点的温度高,达到易燃物的着火点,易燃物燃烧引起火灾,故A正确。 故选:A。
4.【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一进行解答,即: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正确使用这个放大镜看书时,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需满足u<f=25cm,即书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5cm,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2)红外线特点及应用:①热作用强:烤箱、浴室里的暖灯、夜视仪、热谱图。 (3)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
【解答】解:A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镜头离晨晨同学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故A、B错误;
C、据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由于红外线热效应强,显示屏上晨晨的体温值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C正确;
D、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晨晨的体温为36.5℃时,告警系统不会报警,故D错误。 故选:C。
6.【分析】(1)凸透镜会聚作用越明显,焦点离凸透镜越近,所以焦距越小。 (2)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
(3)矫正近视眼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戴凸透镜。
(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解答】解:A、焦距越小的凸透镜,焦点离凸透镜越近,偏折越明显,对光线会聚作用越明显,故A正确。
B、校园里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和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是一个凸透镜,故B错误。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矫正近视眼选择适当的凹透镜做镜片,故C错误。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折射光线不过焦点,故D错误。 故选:A。
7.【分析】(1)照相机应用的是u>2f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电视遥控器利用的是红外线;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投影仪是应用f<u<2f 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解答】解:
A、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遥控,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C正确;
D、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8.【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 ④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A.由图可知,将蜡烛移至a处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移动光屏,找不到像,故A错误;
B.将蜡烛移至b处时,物距等于焦距,此时不成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至c处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
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至d处时,物距大于焦距,移动光屏,可看见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9.【分析】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u>2f时,凸透镜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利用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 故选:B。
10.【分析】光屏上能接收到像,说明是实像;眼睛对实像和虚像都可以接收,像在不接收时也存在;眼睛接收实像时,在成像位置之后是可以看到的,在成像位置之前看不到。 【解答】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11.【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2)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
(4)凸透镜成实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像点,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然能够会聚光线,所以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照射到像上的光线数量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解答】解: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0cm﹣30.0cm=10.0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故B错误;
C、烛焰从光具座30.0cm刻线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根据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小,故C正确。
D、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烛焰发出的光线,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像比原来变暗,故D错误; 故选:C。
12.【分析】(1)(2)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4)当反射面上凹凸不平时,光在上面会发生漫反射,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 【解答】解:
A.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变暗,故C错误;
D.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因此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B。
13.【分析】(1)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分析;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解:A、由图可知,此时的u=v=2f,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2f=20cm,则f=10cm,故A错误;
B、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此时的像距减小,则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减小了焦距,所以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故B正确;
C、替换乙后,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由于不知道乙透镜的焦距的大小,所以无法判定光屏移动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B。
14.【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来确定调节光屏的方法。
【解答】解:由“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