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思考: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新物质H2和O2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开放探究】

1.氢气作为新能源普遍被人们看好。它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做原料来制取。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气和汽油,前者放出的热量约是后者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一种——水,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短文的内容,请归纳总结出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 。

2.用某种更理想的燃料来代替石油做发动机燃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英国人佛郎克司·柯尼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汽车的水箱里设计了两个能导电的电极,并在两电极间加上1800 V电压,此时,他发现水箱中释放出气体,气体进入发动机,经点火,发动机转动起来。

(1)试说明他的实验原理?写出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这一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例引路】

【例1】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 C.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8

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l∶2 【分析】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及实验现象这两个知识点,解决本题的关键①要注意实验现象是你通过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出来的,而不是分析后得出的结构。②要注意与实验事实相符合。 答案 D 【例2】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 cm~10 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试回答:

(1)其所用电源为________电,由图可知A端为_________极。

(2)与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_来检验。

【分析】本题是一道电解水的综合题,它既涉及电解水电源的选择、电极的确定,还涉及到气体的确定和检验。解题时首先应分析图中信息(A端产生气体体积少),得出A端汇集的是氧气结论后(正、氧、少;负、氢、多)。方能正确解答本题。 答案:(1)直流电 正极(2)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21

【例3】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 水 B. 空气 C.氧气 D. 二氧化碳 【分析】解物质的分类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知道它要求我们选什么?其次要对整个答案的组成成分和元素进行认真分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单质,二氧化碳也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而空气是混合物,也不可能是单质,所以应选氧气,因为它是由氧一种元素组成,而且是纯净物。 答案:C

【例4】用下图所示简易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实验开始时,倒立在水槽中的两支试管均充满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内都收集了不少气体。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它能使带火垦的木条复燃,此气体是________,它与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该实验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即为本课题重点知识——水的电解实验。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氧气 l∶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基础测评】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9.鉴别H2、O2、N2、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 ) 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嗅其气味

C.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10.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

22

试回答问题:

(1)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_______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 。

(2)A、B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 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23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

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测评】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镁条燃烧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7.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

24

A.木板制成桌椅 B.纸张被撕碎 C. 冰雪被融化 D.石蜡燃烧 8.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 水汽化 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课题3 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VCD光盘,让学生听光盘中学生的介绍,阐述净水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并展示水厂画面。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水厂。

2.活动探究:教师演示过滤操作,边讲边演示。或者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操练,边讲边实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过滤操作的要点(编成“一贴二低三靠”口诀)。在展示教师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后,简介课外作业中学生自制净水器的制作技巧。三天后集中评比,择优展览。 在了解硬水、软水的概念后重点掌握硬水与软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并了解硬水的危害和软化的方法(沉淀法、蒸馏法等)。

3.制取蒸馏水的两套装置比较(在温度控制、能量利用、操作难易等方面进行比较)。 建议:比较净化与软化的异同,比较胶状物吸附与活性炭吸附的不同。 【知识要点】

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净物。因其含有一定的杂质而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危害。我们学习本课题内容,目的在于了解水净化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根据人类的不同需要对水净化的一些重要方法。学习中可根据身边条件自制简易净水装置并对普通水进行净化,从而深刻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实际意义。也可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本课题重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硬水及其软化。

3.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要点1] 生活用水的净化

某些农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来净化处理的,其净化过程见课本图3-15。

注意:1.制作过滤器时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简称“一无”)而且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2.过滤时,盛浑浊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玻棒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以免弄破滤纸。过滤器中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液体就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达不到过滤的目的。漏斗下口要紧靠下面烧杯的烧杯壁,使滤波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而且提高过滤的速度。以上即为过滤操作中的“一无、二低、三靠”。

思考:如果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波仍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①滤纸破损

②液体高于滤纸边缘

③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都是可能原因; 对仍然浑浊的液体应再次过滤,直至澄清为止。 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得到较纯净的水。

可以自制简易净水器,见课本图3-23,用到的物品有砂石过滤层、活性炭层、蓬松棉、

25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思考】混有空气或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pix84beqx1h1yk7phhy1xkfw968ko01az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