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淮北师范大学
大学生自杀事件给我们的警示调查
报 告
卓越政治教师实验班小组
2013年9月
- 1 -
调查报告
大学生自杀事件给我们的警示调查报告
王博祥、李晓宇、沈艳丽、周瑶、徐秀芳、孙媛芳
(卓越政治教师实验班)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很容易走上轻生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分析大学生自杀原因,寻求解决大学生自杀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要的意义。因此,该调研报告主要研究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预防策略。
自杀是一种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跳楼、割脉、上吊、服毒等等。但其共同特征是这些手段具有极强的毁灭性。自杀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的伦理规则相违背,也与自然规则相违背。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各类大学也日益增多,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大学生自杀现象也随之出现并日趋增加。从心理的角度来讲,自杀就是心理危机最强烈的一种表现。由于大学生自身 心理素质不够好,害怕承担后果。从而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导致自杀现象成出不穷。从各个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应激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虽然大学生正处在即将走向社会和独立的阶段,但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特别在心理上。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容易选择自杀这种逃避现实的方法。
二、研究思路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杀观念(SI)“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
- 2 -
调查报告
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存在着发展需求,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精神能量的方式作用于自身。压力感是一种精神能量,是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对人的行为驱动的最重要的能量。一般我们所说的压力往往来自发展需求,自我意识的唤醒是这种压力的根源。没有自我意识,发展需求不会作用于人的大脑,也就不会有压力。适当的压力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由于心理承受力、认识、思想境界等原因造成压力过度的现象。这些压力过度现象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超出了个体承受范围,往往会给自杀提供可能性。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些影响带来的过多过强的压力对个体承受能力是一种严峻考验。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自杀的频繁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小组便从这些方面着手展开调查。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目的及过程:
本次调查的课题是:大学生自杀原因及自杀倾向。“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从个案演变成社会较普遍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目前,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对大学生,这群高学历人群自杀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本课题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对预防措施的研究,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力求降低现在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几率。我们着重于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中的自杀倾向以及原因的问题。
“大学生自杀现象”问题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犯罪学的问题。罗森茨韦克就曾提出过人的三种不同的挫折反映模式:外罚性反应,内罚性反应,无罚性反应,其中,外罚性反应往往导致暴力犯罪,内罚性反应可能表现为自杀。既然大学生自杀现象牵涉这么多问
- 3 -
调查报告
题,而且又涉及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未来的国家中流砥柱,所以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重要。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目的也要运用于现实,也就是找出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放生,所以找出哪种类型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杀,以及探讨他们自杀的原因就是本次调查的重中之重了。
首先,小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与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和已经筛选出的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进行相关性的假设,为其后实证调查研究奠定方向性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其次,进行实证调查与初步分析。在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室等学生聚集地对于淮北师范大学300位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中,成长环境是农村、城市的同学分别占53.9%,18.9%,从地域的分布来说还是比较平均的,获得的数据比较可信。其次,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论解读,分析每项调查,建立每项调查的关联性。对于联动分析之后所得的一致性、协调性数据进行归纳,并利用文献上的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对其分析后所得的不一致性、不协调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合理的猜想。最后,在调研数据所得关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尤其是自杀心理方面相关知识基础上尝试做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利于规避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采取了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方法,本课题是调查大学生自杀给我们的警示,调查对象为淮师大在校大学。具体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围绕自杀警示为主题,我们问卷通过闲暇问题由浅入深层层展开。问卷由总分总的形式设计,如第6题就让学生列举自己的大学里容易产生的生活情绪,再逐个进行问题设计。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家庭等方面进行调查,如6—9题则从自身情绪调查,10—12题从自己的身边状况进行问卷设计,13—19题总体调查大学生对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满意度及期望进行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把问卷发放到各个同学,集中填写,集中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97份,经过问卷统计分析,剔除无效问卷,从中精心筛选甄别出有价值的218份,其中男生97人,女生120人。年级划分上:大一35人,大二52人,大三111人,大四
- 4 -
调查报告
20人。本小组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自身认识的分析
根据调差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有48.6%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是相对满意的,但仍有34.5%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不满意。(见图1)其中迷茫、无明确目标,忙绿疲惫、无聊空虚等情绪仍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
这说明还是有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相对满意,但是却有一半的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不满的情绪,而自杀行为就发生在这一部分,值得我们思考(见图2)
图1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