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详细资料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3—4岁); 3.与人的关系问题(4岁以上)。

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级

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

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6、与复合的主观认知因素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这种情感决定于主观认知因素。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表现在: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稳。

第四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 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

逐渐带有社会性,幼儿哭已经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二、笑。

(一)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自发性的笑:通常是突然出现的,是低强度的笑。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 诱发性的笑: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 (二)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3~4个月才会笑出咯咯声。 (三)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个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无差别的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是最

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高处恐惧”也随着深度知觉的产生而产生。

(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 (4)预测性恐惧。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影响而形成。 四、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 依恋突出的特点:1、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婴儿;2、婴儿更多趋向依恋目标;3、当依恋对象在身边时,婴儿较少害怕。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

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

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二、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

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三、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

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

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一节 意志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意志不同于其他心理过程的重要特点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 一、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有意性发生和加强 二、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对心理活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更高 三、意志的发生发展促使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

第二节 儿童意志的发生

一、 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

1、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2、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 (1)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人在完成某一有意运动时,在头脑中预先产生了运动的目的。

3、人所特有的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都是有意运动,是儿童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由成人教育而逐渐掌握的。

二、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

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最初的习惯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三、儿童意志发生的生理基础

(一)儿童运动分析器大脑皮质部分的成熟(包括皮质动觉细胞的成熟,和动觉细胞与

运动细胞之间通路的形成和巩固。)

(二)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成熟。

(三)大脑皮质的额叶部分是一直行动的器官。 (四)大脑皮质其他区域的发育。 第三节 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趋势和特点:(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缺乏明确目的——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有了比

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二)动机和目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根据动机与目的关系之不同,可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幼儿行动的动

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学习和劳动活动的出现,主要是间接动机。

幼儿行动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是从直接动机为主向间接动机为主的

方向发展。

(三)各种动机之间主从关系逐渐形成 (四)优势动机的性质逐渐变化

幼儿优势动机变化的趋势是:从被动地受外来影响而产生,向主动地自觉形成的方

向变化;从直接的、具体的、狭隘的动机,向间接的、较长远、较广阔的动机变化。

(1) 自觉形成的动机逐渐占优势

(2) 有社会意义的动机逐渐占主要地位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

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1.5—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的所制约,坚持时间极短。

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条件对

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个年龄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三、自制的发展

自制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抗拒诱惑;(二)延迟满足

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水平不高,他们的意志行动受具体条件所左右:

(1) 分心因素;(2)活动的特点;(3)同伴间的比较;(4)成人的强化;(5)儿童自

身的态度;(6)幼儿对意志行动的理解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五、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个性形成的理论

一、 列昂节夫的幼儿个性形成理论

他认为,个性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幼儿期,这是个性自发形成的时期;

第二时期是青年初期,是自觉地积极地锻炼自己的个性的时期。

个性形成的标志是:形成了个性倾向,心理活动成为统一体。 个性形成的原因:动机之间建立了最初的联系。 二、包若维奇的个性形成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整合成为相对稳定的系统,即个性。

这种整合一旦形成,具有不可分的完整性,只有到晚年,或在病人身上才会分开。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特别是性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发展。 他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它的划分依据是性本能的力量。 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7岁)出现自我和本我的冲突。本我是受唯乐原则支配的,趋向于立即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的本能。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是有意识是、理智的。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是:

(1)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八个社会心理阶段; (2)每个发展阶段有一种新的主要冲突(社会心理危机);

(3)每个阶段发展的顺序四不变的,所标明的冲突是先天预定的,是生物性成熟的表现。

(4)每个阶段的冲突如果处理的好,儿童能恰当地对付下一发展阶段将会遇到的危机和问题;反之,则将产生危机或出现情绪障碍,出现病态。 (5)每个人达到每个阶段的方式可能有些不同。

埃里克森提出的8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1—1.5岁);2、自主对羞怯、怀疑(1.5—3岁);3、主动对羞怯(3—6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7、创造对停滞(成年期);8、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

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1、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2、培养儿童对自己动作和行动的意识,是发展其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基础。

(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1、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比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的意识更为困难。因为自己的

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行动也是具体可见的,而内心活动则是看不见的。

2、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三、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自我检验。

·自我评价的特点: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四、自我调节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因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觉掌握

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

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并且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一、 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希波克利):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高级神经的三种特性: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平衡性;3、神经过

程的灵活性。

高级活动类型:

1、弱型: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弱。外界刺激对他来说大都是过强的。

2、兴奋型:是强而不平衡型。其特征是容易形成阳性条件反射,但难以形成阴

性(抑制性)条件反射。

3、安静型:强而平衡,但不灵活,反应迟缓。 4、活泼型:强而平衡又灵活的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表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1)敏感性;(2)耐受型;(3)敏

捷性;(4)灵活性;(5)外向或内向。

(二)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

划分儿童气质的9项指标:1、活动水平;2、生理机能的规律性;3、对新刺激

反应的敏捷性;4、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5、反应的强度;6、反应阈值;7、心境的质量;8、分心情况;9、注意的坚持性。

根据上述标准,切斯把儿童分为三种类型:1、易带的孩子;2、难带的孩子;3、迟缓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变化

(一)气质的变化。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但是气质也不是不变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有高度的可塑性。

(二)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第一,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第二,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

(一)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

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1、好动;2、好奇、好问;3、好模仿。 (三)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学前儿童的性格已经开始形成,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性;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

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能力的结构

学前儿童的能力,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一)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二)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三)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 二、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一)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不可分割地彼此联系着,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掌握知识可以促进能力

的发展,能力是通过自我知识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能力是获得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能力的形成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能力和性格的关系

能力和性格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力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

三、学前儿童智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一)智力分化论。(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 (二)智力复合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

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智力内容变化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四、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一)智力发展的高原期

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有的研

究指出,智力到26岁停止增长,26—36岁之间保持不变,随后则下降。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气质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二)入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

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是最迅速的时期。 (三)特殊才能的早期表现

儿童智力发展速度和成熟年龄,有个别差异。应该区别“早熟”和“天才”。

第十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进步性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

一、 发展的高速度

二、发展的不平衡。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3、不同儿童心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详细资料整理

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3—4岁);3.与人的关系问题(4岁以上)。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pgf62ixn9797950lpza3sk4u09qm100fg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