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平面色谱法学习指导(山西医科大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一节 内容和要求

1.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平面色谱分类;平面色谱参数:比移值和相对比移值、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分离度和分离数,比移值与分配系数(保留因子)的关系;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类型,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及其选择,薄层色谱操作步骤及定性定量分析;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纸色谱法。

2.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比移值和相对比移值、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分离度和分离数,比移值与分配系数(保留因子)的关系。吸附色谱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熟悉平面色谱法分类,薄层色谱中薄层板的种类,薄层色谱操作步骤,显色方法,影响薄层色谱比移值的因素,面效参数与分离参数,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种类型色谱的操作方法,薄层扫描法,高效薄层色谱法,应用与示例。

第二节 要点和难点

(一)平面色谱的基本术语和公式

1. 定性参数:比移值(Rf)与相对比移值(Rr)

Rf (i)L(i)L Rr? Rf??L0Rf (s)L(s)2.Rf与分配系数(K)和保留因子(k)的关系

Rf?11 Rf?

1?k1?KVs/Vm3.面效参数:理论塔板数(n)与塔板高度(H)

n?16(LL2

) H?0 Wn4.分离参数:分离度(R)与分离数(SN)

1

R?

L02(L2?L1)2d?1 SN??(W1)0?(W1)1(W1?W2)(W1?W2)22(二)主要平面色谱类型

色谱类型 吸附薄层色谱 正相薄层色谱 反相薄层色谱

纸色谱

分离原理 载体 吸附 分配 分配 分配

硅胶

固定相 硅胶 水

流动相 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

Rf顺序 极性小的Rf值大 极性小的Rf值大

硅胶 硅胶键合相 水-有机溶剂 极性小的Rf值小 滤纸

水-有机溶剂 极性小的Rf值大

(三)吸附薄层色谱条件的选择

被测组分的极性大,吸附剂的活度小,流动相极性大;被测组分的极性小,吸附剂的活度大,流动相极性小。

1.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的关系

(1)基本母核相同,基团极性愈大,分子极性愈强;极性基团数目增加,分子极性增强。常见的取代基极性大小顺序:烷烃<烯烃<醚类<硝基化合物<二甲胺<脂类<酮类<醛类<硫醇<胺类<酰胺<醇类<酚类<羧酸类。

(2)分子双键愈多,共轭度愈大,吸附性愈大。

(3)空间排列影响极性,如能产生分子内氢键的分子极性下降。 2.吸附剂的活度选择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大,吸附剂活度要小,以免吸附太牢,不易洗脱;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小,则吸附剂的活度要大,以免不被吸附,而无法分离。可改变活化温度和时间来控制吸附剂的活度。

3.展开剂的极性

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烷<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 <正丙醇<乙醇<甲醇<吡啶<酸<水。

4.混合溶剂选择的一般规则 先用单一的中等极性展开剂试验,得出合适的极性。再改用二元展开剂,调节比例达到预期的极性,得

2

到混合展开剂。目的是通过混合展开剂的极性和溶剂的强度,使各组分具有适宜的Rf值,从而达到良好的分离。 (四)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

(1)比移值Rf定性:与对照品的Rf值比较定性,但重现性差。 (2)相对比移值Rr定性:与文献Rr值或对照品的Rr值比较定性。

2.杂质检查

(1)杂质对照品比较法:配制一定浓度的试样溶液和规定限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在同一板上展开,试样中杂质斑点颜色不得比杂质对照品斑点颜色深。

(2)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首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其稀释一定倍数得到另一低浓度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将试样溶液和对照溶液在同一板上展开,试样溶液中杂质斑点颜色不得比对照溶液主斑点颜色深。

3.定量分析 (1)洗脱法

(2)直接定量法:目视比较法和薄层扫描法。

第三节 精选例题

1.试推测下列化合物在硅胶薄层板上,以石油醚-苯(4:1)为流动相展开时的Rf值次序,并说明理由。

NNNNOCH3

偶氮苯 对甲氧基偶氮苯

3

HONNNNNHON

苏丹黄 苏丹红

NNNH2NNOH

对氨基偶氮苯 对羟基偶氮苯

答:根据组分在吸附色谱薄层板上展开的机理,组分的极性越大,Rf越小;组分的极性越小,Rf越大。六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均含有偶氮苯母核,根据取代基的极性便可排列出六种化合物的极性顺序。苏丹红、苏丹黄及对羟基偶氮苯均带有羟基官能团,他们的极性较强。但苏丹红、苏丹黄上的羟基H 易与相邻氮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而使它们的极性大大下降,致使其极性小于对氨基偶氮苯。苏丹红极性大于苏丹黄,是因为苏丹红的共轭体系比苏丹黄长。所以六种化合物的极性次序为:偶氮苯<对甲氧基偶氮苯<苏丹黄<苏丹红<对氨基偶氮苯<对羟基偶氮苯;可推测Rf值次序为:偶氮苯>对甲氧基偶氮苯>苏丹黄>苏丹红>对氨基偶氮苯>对羟基偶氮苯。

2.吸附薄层色谱中,欲使被分离极性组分Rf值变小,一般可采用哪些方法?

答:(1)增加吸附剂的活度 在薄层活化时,适当提高活化温度和延长活化时间,使吸附剂含水量减少,提高吸附剂的活度。

(2)降低展开剂极性 选择更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或降低混合溶剂终极性溶剂的比例,降低展开剂极性。对于具有酸碱性的组分,改善或调节展开剂的pH也可使组分的Rf值变小。

3.用薄层色谱法分离组分1和组分2时,当二组分存在有Rf1>Rf2,W1≈W2,试证明R=nα-1(1-Rf2) 成立。 4α 4

1?Rf2(1?Rf2)/Rf21k2k?证明:∵Rf2? ,2,??1?Rf2

Rf21?k21?k2(Rf2?1?Rf2)/Rf2 由 R?nα?1n??1k2n??1k2, ∴R??(1?Rf2)

4α4?1?k24?1?k24.化合物A在薄层板上从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距原点16.2cm。(1)计算化合物A的Rf值;(2)色谱条件相同时,当溶剂前沿移至距原点14.3cm时,化合物A的斑点应在此薄层板的何处?

解:Rf?L7.6??0.47 L016.2 L = L0×Rf = 14.3×0.47=6.7(cm)

5.已知A与B两组分的相对比移值为1.5。当B物质在某薄层板上展开后,斑点距原点8.3cm,溶剂前沿到原点的距离为16cm,问若A在此板上同时展开,则A组分的展距为多少?A组分的Rf值为多少?

解:∵Rr?RfALA??1.5 ∴LA?1.5LB?1.5?8.3?12.4(cm) RfBLBLA12.4??0.78 L016 RfA?6.在一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当溶剂的移动速度为0.15cm/min时,测得A、B组分的Rf值分别为0.47和0.64。计算A和B组分的移动速度。

解:∵Rf?∴ Rf?Lut , 在平面色谱中t?t0 ?L0u0t0u uA?Rf?u0?0.47?0.15?0.070(cm/min) u0uB?Rf?u0?0.64?0.15?0.096(cm/min)

7.用薄层扫描法在高效薄层板上测得如下数据: L0=82mm,Rf=0的物质半峰宽为1.9mm,Rf=1的物质半峰宽为3.1mm,求该薄层板的分离数。

5

1p97z2m3bj9x6b6430w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