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
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
临床中冠心病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动脉综合征。
二、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高血压。140~149mmHg的收缩压比90~94mmHg的舒张压更能增加冠心病的死亡危险。
2、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3、年龄与性别。40岁以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之后与男性相等。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5、糖尿病。6、肥胖症。
7、生活方式。如久坐等。8、其他。如遗传、环境等。
三、冠心病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为5型:隐匿性、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型、猝死型。
四、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心肌耗氧,从而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心梗、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
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抗栓(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下面主要介绍硝酸酯类抗栓(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调脂治疗。
1、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前者为老年人常备抗心绞痛药,发作时含于舌下,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短。其他剂型尚有喷雾剂、软膏或药膜。优点是疗效持续稳定。此类药物连续使用48~72小时可发生耐药,药效降低,但停药一段时间后耐药性会消失。
2、抗栓(凝)药物
血液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相互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抗栓治疗主要针对这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阿昔单抗、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1等,主要用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
抗凝药物主要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另外,溶血栓药(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及时治疗。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一线用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是非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效果更佳。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β受体阻带剂也是心肌梗死后及介入治疗后应长期坚持服用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4、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一般认为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具有相似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某些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情况,如哮喘、慢性气管炎及外周血管疾病等。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及其缓、控释制剂等。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具有抗炎作用,以及促进血管扩张、抗血栓、抗凝集等效用。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以,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甘油不能控制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常用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此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干咳等
6、调脂治疗
调脂治疗目的是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的脂质斑块,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建议患者在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调脂治疗。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及吉非贝齐、烟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