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莫芳芳;马师雷;李鸿涛;赵丹丹;王柳青;倪金霞;田甜;林燕;高思华

【摘 要】【摘要】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发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发展源流,探讨其理论内涵为目的,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以《黄帝内经》的“脏腑相合”为源头,经秦汉、晋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各个时期医家的不断阐发和应用,其理论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所表达的基本内涵——肺与大肠之间通过互相观察彼此,可相互表征彼此,以体现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肺与大肠关系的实现以经络为沟通联络基础,以气机升降为功能基础,以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5(008)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藏象; 肺与大肠相表里; 源流; 内涵 ·理论探讨·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莫芳芳、赵丹丹、高思华),期刊中心(马师雷),基础医学院(田甜、林燕);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所(李鸿涛、王柳青);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倪金霞)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

莫芳芳 马师雷 李鸿涛 赵丹丹 王柳青 倪金霞 田甜 林燕 高思华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CB522700);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1-CXTD-01)

作者简介:莫芳芳(1982- ),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脏腑相关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E-mail:xiaofang.tcm@163.com

通讯作者:高思华(1957-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气学说研究,脏腑相关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E-mail:gaosihua1216@163.com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eing interior exteriorly related” based on TCM classics MO Fang- fang, MA Shi- lei, LI Hong- tao, et al. Diabetes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Si- hua, E- mail: gaosihua1216@163. com 【Key words】 Visceral manifestation;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eing interior exteriorly related;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一直以来该理论都是中医研究的热点,包括中医的“肺”与“大肠”是什么?“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什么?等等。在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借助了很多现代医学的技术研究手段,然而所得结论大多是一家之言,仍有待商榷。也有一些学者 [1-2]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深入挖掘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也得出了较为有价值的结论。基于此,本文继续深入探讨,拟从《黄帝内经》“脏腑相合”源头出发,逐步梳理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理论发展特色,从系统宏观角度把握理论发展脉络,去伪存真,探寻理论内涵,进一步挖掘该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发展源流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以动态的历史发展时期为经,以静态的重要历史著作为纬,对该理论进行脉络梳理,追本溯源,审视理论发展源流,这将有助于对理论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提升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1.1 秦汉时期

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各种医疗行为。直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才代表了中医学进入了理论总结的阶段,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灵枢·本输》中提出“肺合大肠” [3]450,在《灵枢·九针》中提出“手阳明太阴为表里” [3]745,这是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最早的描述。同时,在《灵枢·经脉》和《灵枢·经别》等篇中还专门详细而清晰的描述了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两经分别循行于上肢相对的内外两侧,并在食指端处交接。同时,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间还有经别的一“合”加强了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走向加强了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内外相对、相伴而行、互相属络实现了脏腑的“肺合大肠”。可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思想。 东汉医家张仲景遵循经旨,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首次将“肺与大肠相表里”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他提出应用大承气汤治喘息,十枣汤治咳,紫参汤治肺痛,从肠治肺,使肠腑气机通利,则肺宁病愈。 1.2 晋隋唐时期

在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对《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整理、注释,比较著名的有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叔和重新编次的《伤寒杂病论》。同时,在该时期临床医学开始分科化,逐渐分化成针灸、内科、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

莫芳芳;马师雷;李鸿涛;赵丹丹;王柳青;倪金霞;田甜;林燕;高思华【摘要】【摘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发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发展源流,探讨其理论内涵为目的,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以《黄帝内经》的“脏腑相合”为源头,经秦汉、晋隋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p1sy4lr0i0a6ri16ozy38gut0xsx2013t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