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突出农民增收问题,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出来,农民收入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了4%,只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左右。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农民收入7年只增加了532 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1997年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3:1。 可见,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适应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
针对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有建立的严峻形势,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集中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础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做好了这项工作,就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根据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形势,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说明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是因为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基本着力点。没有现代农业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过分偏重村庄建设,忽视发展生产特别是现代农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庄整治和住房建设上,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搞成了新村建设,偏离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推进的轨道。中央在2007年一号文件中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既有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也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生产发展上来,确保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顺利推进。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内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既是多年积淀的老问题,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必须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因此,中央提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立足全局、服务大局,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7
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文件着眼于以改革创新这个基本动力来促进城乡统筹,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与宏观环境;立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7年直指“三农”。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关切“三农”问题?这些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方针、政策框架上有什么样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创新性?形成了什么样的三农政策体系?就此,记者采访了曾经参加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博士。
程国强说,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程国强表示,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我国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七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是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最明确、最直接的体现,是向全国发出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的动员令、风向标。同时,这也是亿万农民的期盼和希望所在。
中央发出的这些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始终贯穿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理念和大政方针,形成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明确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规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以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程国强说,这些战略理念和大政方针,从“摆正位置”、“转变理念”,到提供“理论支撑”和“基本判断”,进而到“明确方针”,部署“建设任务”,再到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8
这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在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上,一脉相承、不断递进;在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上,有机衔接、深化创新。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也体现政策的针对性、创新性;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思路和政策体系。“总的来看,这七个一号文件使全党全国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化、思想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明确;“三农”政策含金量更高、支持力度更大、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程国强总结说。
现在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现在我们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际粮食危机的双重压力和困难,中国的农业应该怎么做,在一号文件当中有没有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三十年前,农村改革撬动了我国发展的大门,三十年后的这场危机,农村也可能是转机的钥匙。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有何重大意义?对于中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曾经参加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博士表示,从2009年一号文件开始,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部署,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强化了这些政策措施。
程国强说,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可能是我国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所面临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我国宏观经济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宏观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今年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也十分艰巨。第一,粮食生产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等根本性问题仍然严重,呈继续恶化趋势,粮食已实现连续六年增产,长期积累形成的基础设施潜力已充分释放,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的空间已经很小。尤其是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气象灾害不确定性增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仍呈偏重发生趋势,对粮食增产严重不利。第二,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相对成本逐步上升,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第三,连年丰收后,一些地方的麻痹思想在滋长,有可能出现忽视和放松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倾向。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举措,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周期波动拐点显现的可能性将逐步加大。如果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就可能使局部问题酿成全局问题、结构性问题演变成总量性问题。
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努力保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对今年管理好通胀预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更加重大而特殊的意义。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基本取向和政策基调。今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势头不能转。
必须进一步强化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切实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增强粮食稳定发展的支撑能力。特别是,要抓住粮食供给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抓紧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减少市场扭曲,稳定市场预期,全面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