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李建华:接受研究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垦拓(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接受研究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垦拓

李建华1,2 孟昭毅3

(1.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387;2.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3.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其理论思维与比较文学研究较为接近的,在被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以后,被比较文学吸收、融合,使研究手段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随意性,形成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接受研究,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和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既有了因果联系的一致性,又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性。在比较文学中,接受研究的研究视线主要凝聚在读者(接受者)身上。影响研究则是在接受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放送者)上。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是文学事实联系的因与果,是异域文学相互关系的两个对等的方面,它不仅弥补了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而且为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接受理论;比较文学;接受研究

Accept Tuo studying cultivating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ield

LI Jian-hua

1,2

MENG Zhao-yi

3

(1.College of Litera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China;2.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832003,Xinjiang, China;3. College of

Litera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China)

Abstract: Reception theory is one kind of new canonical form of literature research , and i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comparatively similar. After reception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 has been absorbed and fused b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o that the scientificity of study methods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arbitrariness has been lessened. Thus, one kind of new research approach which is reception study has been formed. Consequently, reception study has helped the researchers to open up new exploration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fields as well as has poured the vigor in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n reception study and effect research not only have had the consistency of cause-effect relations, but also have shown the entirely different differenc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line of sight of reception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aders(recipient) , while effect research based on reception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works (broadcasters). Effect research i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literature facts, and also shows the two reciprocal aspects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terrelations not only has it made up the deficien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ffect research, but also laid the further foundation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space

1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Key words: Rrceptive theo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ceptive study

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是新范式不断取代旧范式的演变过程。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要受到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德国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波兰英加登的现象学批评理论等的影响。其理论建构的核心是构成的主观性,并以自我意识或是先在构成为基点,去感知或把握认识对象。生活于历史环境中的人类,其行为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无法避免地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也不例外。于是接受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必然会表现出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利器解剖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力图得出某种较为完整的解释。“接受”概念于1979年8月在奥地利固斯布鲁克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大会上,被国际比较文学界所承认,其理论思维与比较文学研究颇多接近之处。由于接受理论的渗透,比较文学扩大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所关注的对象,不仅形成了接受研究的新方法,而且也使研究手段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随意性。创作活动与放送者、接受者的关系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使比较文学研究形成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在比较文学领域里运用接受理论,对文学过程、文学现象、个案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活动等,进行具体的分析探索,形成接受研究,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结论。

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的阅读而创作的,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一部文学作品有无生命力都无从判断。这样,文学即被视为一个由作品将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的链条结构,作者到作品形成创作过程,作品到读者形成接受过程,二者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接受理论的这些观点即是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石。接受研究将比较文学原来只关注文学作品的学术目光,转移到对活生生的读者的关注。以往、现在或将来都会存在的读者,正在成为其研究的主要核心,因为他们是接受过程的终结者。传统的文学研究历来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都不可能单独由作品自身去实现,只

2

能由读者在接受活动中去完成。于是作为接受者的读者成了作品的真正完成者,成为主体,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成为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当读者利用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时,作品就成为审美对象而被读者视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了解作家、扩充知识、加强文化修养,以及进行自娱的必需品。接受研究从注重读者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艺术趣味和个人气质、审美倾向和兴趣、文化修养和理想等方面入手,努力去感受、体验、理解和阐释前面提到的那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部《红楼梦》的奇特现象。接受研究还要积极探索读者作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人,在意识和下意识中所储存的各种信息,准确地发现他们在阅读与接受时所特有的明显的个人反应和思维活动轨迹。

比较文学虽然没有必要再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适合于比较文学学科特点的接受研究的理论,但是却应该指明进行接受研究时与接受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却并未对读者进行任何限定。而比较文学接受研究则首先强调读者的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要求。注重的是读者对域外那些非母语作家、作品接受时的反应,这显然与接受一部本民族的作品不同。阅读一部域外的作品,几乎需要将读者全部的才能学识和审美本领都调动起来,或者集中起来,以便形成一种相对准确的判断体系。而读者阅读一部与作者同处于一种文化传统的作品,即使因为历时性的原因,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某种文化传统的断裂层,读者的反应也会与前一种情况不同。中国读者理解《哈姆雷特》与理解《红楼梦》的深刻程度,接受这两部作品时的心理感受等,显然会不一样。反之,外国读者也会如此。正如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谢弗莱尔所指出的,探索接受现象时,“关键是要从诸如‘期待视野’、‘美学法则’及‘视野转换’等概念中得出结论并进一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接受界上,应该把共时性研究与大量的历时性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研究并不只局限于西方传统中的名家大作,阿拉伯、东方及远东文学等均有它们的位置”①。例如中国读者读元曲《赵氏孤儿》,普遍发现的是忠奸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善恶有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附录二,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页。

3

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在阅读了《中国通志》上马若瑟的译文之后,不仅拍案称奇,认为是“杰作”,而且根据自己的接受理解,把它改写成《中国孤儿》。一反原作忠奸斗争的主题、暴力复仇的结局和搜孤救孤的矛盾,用来表现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即文明对野蛮的胜利、张扬道德与理性,以突出18世纪欧洲需要理性的时代精神。伏尔泰这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源于异域读者心中不同接受屏幕的需求。深入研究这些反应,不难发现那些建立在法国传统文化上的审美原则和时代氛围,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接受者的内心世界,已成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会影响读者对任何域外作品的接受理解。

接受理论被比较文学吸收、融合,形成接受研究的新方法,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它可以使比较文学研究在考察文学诸多观念时,注意到域外的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被读者理解、接受的过程,原作被翻版、再创造的过程,以及文学事实本身对读者的影响。由于比较文学初兴时即源于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因此,许多比较文学研究的著述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文学交流的史料。运用接受研究的方法,就可以了解到有哪些成分已被读者接受,以及哪些内容经读者筛选、过滤,被改头换面等复杂过程,并形成对这些现象的变异研究;又有哪些因素被读者拒绝吸收,以及那些拒绝接受域外影响的诸多因素,其拒绝接受的原因,以致形成排异研究。接受研究还可以使比较文学学者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域外国家的文学主张、观念、方法等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了解读者对域外国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印象、态度、感受等。从而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学体系是如何运用创作、接受、影响这三个要素来建构文学史的,以便使未来文学史的写作,更具有文学影响、接受史的色彩。

其次,接受研究是探索文学生活全部过程的研究,其中尤为注重对读者的研究。这种研究从注意读者个案的发展,到关心读者群体的面貌,表现出分外重视读者心态史、读者接受史等研究倾向。要在比较文学领域里最大限度、最全面深刻地体会读者的想象力,力求将读者把作者并未写在纸上,却可能通过

4

某种信息传达给读者进行再创造的那些潜在因素,统统感受出来。文学作品的这种接受研究,使文学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成为读者、作者精神活动的一部分。读者的纵向接受使域外古典名著有了全新的理解,横向接受则使同时代的作品有了异域、异质的美学意义。这使比较文学关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不同文学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有了全新的内涵。因此,谢弗莱尔在论及“接受理论与比较研究”时,故作惊人之语说:“我认为比较文学是一个危险的学科,接受研究就是一个证明,它对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提醒人们永远不要以为穷尽了一部作品,永远不要以为完全懂得了什么是文学。”①

任何一位作家、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接受他人影响与影响他人的因素。当这种接受与影响跨越了民族、语言、文化等界限之后,就进入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而形成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当代意大利学者F·梅雷加利就曾在法国《比较文学杂志》(1980年第2期)上撰文论述“文学接受”时指出:“‘接受’这个术语跟信息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关系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两种不同的矢量前景去考察:可以把交流作为信息对接受者的影响加以研究,也可以把它作为接受者对信息的影响加以研究;也就是说,存在着两种方向,一种是‘信息→接受者’,另一种是‘接受者→信息’。接受美学的代表理论家在论及接受时主张第二种方向,第一种方向可以称为‘影响’。”②对比较文学而言,这第一种方向即是影响研究,而第二种方向即为接受研究。维斯坦因从一个更为严格的美学层面,对“影响”和“接受”进行了明确区分。他深刻地指出:“‘影响,应该用来指已经完成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接受’则可以指明更广大的研究范围,也就是说,它可以指明这些作品和它们的环境、氛围、作者、读者、评论者、出版者及其周围情况的种种关系。因此,文学‘接受’的研究指向了文学的社会学和文学的心理学范畴。”③“影响”和“接受”这两个概念自进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接

①②

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比较文学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干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06页。 ③

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原理》,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5

李建华:接受研究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垦拓(DOC)

接受研究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垦拓李建华1,2孟昭毅3(1.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2.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3.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其理论思维与比较文学研究较为接近的,在被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以后,被比较文学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ou3r7chry06i7k4fff923x6i11fyp00rn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