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鱼——池塘成鱼养
殖实用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师资班培训讲仪___2009年10月23日于州党校
成鱼养殖要求鱼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产品质量好,并能常年供应鲜鱼。因此,除了要有比较理想的池塘环境、良好的水质、充足的饲料肥料和健壮的、品种齐全的大规格鱼种等条件外,在养殖技术上必须实行混养、密养、轮养以及精细的科学的管理,以达到上述要求。 一、成鱼池的条件及放养前的准备 (一)成鱼池的条件
1.水源和水质 要求有充足的水源,水质好溶氧量高,不含有毒物质;具备完善的排灌系统,有利于密放精养,提高鱼产量。
2.面积和水深 成鱼池面积以6670—10000平方米(10—15亩),水深2—3米为好。俗话说“宽水养大鱼”,面积大的池塘,风浪作用大,增加池水与空气的接触,可提高水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鱼的生长。池水较深,单位面积的水量大,饵料生物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因而可以增加放养
1
量,提高鱼产量。而且水较深的池塘水温水质稳定,对鱼的生活生长有利。但如果池塘面积过大水过深也是不利的。池塘面积过大,一方面不利于施肥、投饵和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干池捕鱼销售时间过长,损失过大;池水过深,池底缺氧易产生有毒物质,影响池鱼生长,降低了鱼产量。
3.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 池塘形状以东西向,长方形,长比宽为3比2最好。这样的池塘光照时间长,夏季风浪作用大,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冬季风浪作用小,有利于鱼类越冬。池塘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及建筑物,以免遮光挡风,影响池塘的溶氧量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池边不能有吸收肥料和妨碍操作的挺水植物、杂草。 (二)池塘改造 高产池塘一般标准 P181 (三)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在鱼种放养前必须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和池水的培育工作。池塘的清整和施基肥与鱼苗池的做法相同。池塘的注水,如是秋冬季放养,要求注满池水,以利于保温越冬;如果是春季放养,
2
注水量以70—80厘米为好,这样有利于水温上升,有利于培肥水质和鱼类的摄食生长。鱼种下塘后,随着鱼的长大和水温的上升逐渐增大水深。
以上准备工作须在鱼种下塘前做好。 二、鱼种放养 1.鱼种的选择 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方式确定养殖种类后选择鱼种,主要考虑两方面:鱼种的体质和规格。鱼种体质强弱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要求选择优质鱼种养殖以确保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放养大规格鱼种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绝对增长量也大,养殖时间短,因此能够在较大放养量(以重量计)下保证出塘规格,提供较高的鱼产量。放养主要养殖鱼类的鱼种规格要求如下:草鱼、鲢鱼、鳙鱼、野鲮、麦鲮全长13厘米(4寸)以上,实行轮捕轮放时,轮养对象草鱼、鲢鱼和鳙鱼要有部分鱼种规格达到0.3—0.4千克/尾;鲮鱼80—100尾/千克;罗非鱼30—40尾/千克;鲤鱼和淡水白鲳全长10厘米(3寸)以上,鲤鱼最好放养体重0.1千克/尾左右的越冬鱼种,这种规格的鲤鱼种生长较快。
3
2.放养时间 全年都可以放鱼,但采取春、秋放养较好。初春水温较低,鱼的活动能力差,鱼体结实,捕捞、运输时不易受伤,放养后成活率高,还可以使鱼种较早得到疏散精养,充分利用生长期。秋季放养也较好,中秋以后水温逐渐下降,水质老化,池中鱼的贮存量趋于饱和,鱼的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生长,此时干塘捕鱼后重新放养,可以较充分利用池塘的生产潜力。我州冬季气温相对较高,部分鱼类还可生长(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在水温10℃以上即能生长)。所以秋放可使鱼在越冬期间得到一定程度的生长,如果是放养大规格鱼种,还可以在次年鱼产品供应淡季(清明前后)时起捕上市,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收入。鱼种放养时要注意防止鱼体损伤和疾病传播。因此,接触鱼种的各种工具要光滑,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操作要小心。为了防止鱼种把病原体带入鱼塘,可使用药物给鱼消毒。常用3%—4%的食盐水浸洗鱼种5—10分钟或在一立方米水中加入20克的高猛酸钾浸洗鱼种20—30分钟。 三、混养
4
(一)混养的生物学基础 P185 (二)混养类型 P187 四、放养密度 P188-190
五、养殖模式 (重点讲授80:20养殖模式) 不同类型池塘的放养密度(尾/亩) 1.活水肥塘 水源充足,排注方便,肥料丰富,水质肥,水深1.5—3米的池塘,有如下放养方式:
(1)主养鲢鳙鱼。鲢鳙鱼(鲢∶鳙=3∶1)全年总放养量为500—600尾,鱼种规格为13厘米以上。第一次放养400尾,至少有2种规格,部分是二龄大规格鱼种(有两种规格时,各占一半;有三种规格时,各占1/3)。饲养期间共补放100—200尾。鲤鱼80—100尾;野鲮或麦鲮100—150尾;草鱼30—50尾;罗非鱼800—1000尾(或者土鲮600—800尾);13—16厘米的斑鱼或鲶鱼80—100尾,以控制罗非鱼的种群密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