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2讲课时精练卷
一、选择题
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
A.土地兼并的缓解 C.自耕农队伍壮大
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4.(2019·河北邯郸摸底)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
5.(2019·巴蜀中学月考)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建康(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 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D.交通运输状况决定城市地位
6.(2019·河南洛阳期中)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 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
1
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8.(2019·重庆一中月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9.(2018·河南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了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10.(2019·江西宜春五校联考)三国时期,家庭教育模式兴盛。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家庭教育观,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B.“贵儒”又“尊道”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11.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2.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晋人尚韵”本质上体现东晋士人的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显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崇尚法律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背景下文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种态度 二、非选择题
13.(自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
材料 唐三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状况。
(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指出唐三彩的史料价值。
(2)选取两幅图片,根据其所蕴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折射的唐朝社会发展状况。
14.(2019·河北正定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
材料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4
解析
一、选择题
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
A.土地兼并的缓解 C.自耕农队伍壮大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的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但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答案 B
解析 从“轮番上役”和“雇佣工匠的制度”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控制
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