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阶段经典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阶段经典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钟志婷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9期

钟志婷

根据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战略任务,学校必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在这一文件精神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学专门设置了经典教育课程。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期望将经典教育和现代课程教学模式相融合,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通过课程教学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概念的界定

何谓“经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指最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这一解释赋予“经典”宽广的外延。然而教育部《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文件精神明确了经典教育的内涵。诚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中学阶段的经典教育课程应该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初中经典教育课程设计思路

现行初中语文课程体系里并没有专门的经典教育教学建构,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指导,很难照抄照搬。虽然各地各类的学校都在尝试编写经典教育的校本课程,但多是参考古代书塾教育的教学内容。面对有限的经典教育课时,要达到《纲要》所要求的“增强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无疑是个挑战。我认为初中经典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将经典作品的阅读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习语用文中丰厚文化底蕴,增加民族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可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古诗文部分。根据《纲要》精神,最新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对某些篇目进行了微调,但是古诗文篇目数目并未增加。201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有131篇(首),新版部编语文书古诗文篇目124篇(首),总量上反而减少了。因此,初中经典教育课程必须在夯实这124篇古诗文教学的基础上,海纳百川,汲取精华,方能实现纲要的目标与要求。

我认为,初中经典教育课程首先要纳入更多儒家经典著作。儒家学说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许多微言大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塑造和人格养成的源头,因此儒家经典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初中语文课本中仅有的27篇古文(约占教材篇目的18.9%)中,儒家经典著作入选的共8篇,不足三成。

其次,初中经典教育课程需要纳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赏读。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记》和《水浒传》被列入“名著导读”篇目,《三国演义》《红楼梦》各有一篇选文入选教材。初中阶段正是人生中最需要扩大阅读量的黄金阅读期,必须加大古典名著的阅读比重,引导学生在古典文学中怡情养性,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考虑到课时与学生学业负担因素,我认为初中经典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应以儒家经典和古典名著为主,在教法上重在指导阅读经典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分享交流的能力。

三、我的经典教育教学实践

在课程活动中,教师既是课程的一部分又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即课程”。既然经典教育课程没有样板,我尝试自己设计课程。受课时所限,我将自己的实践称作“螺蛳壳里做道场”。

(一)整体设计,有序实施

以2011年人教版语文教学为例,我对初中阶段三个年级的经典教育课程整体设计如下:

经典教育课程设计

考虑到“名著导读”里的古典文化阅读篇目有限,我围绕语文教材补充了部分古典书籍。如初一上学期教材里有选自《世说新语》的两篇古文,介绍了古代聪慧儿童的雅情雅趣。我就把《世说新语》列为我经典教育课程的第一课,并安排了6个课时进行阅读指导。《世说新语》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其中有关曹操的轶事记载,可以和《三国志》《三国演义》里对曹操的描述作比对阅读,丰富学生对曹操的认知。其它如“管宁割席”、“竹林七贤”等典故也都来源于《世说新语》,学生阅读兴趣较浓。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年龄,尽早接触和了解《诗经》对提高中学生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而《西游记》等四大经典名著,孩子们虽有一些简单的概念,但是要真正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学名著,的确要从初中阶段开始,所以这些是课程的主体内容。

在课时安排上,除初一上学期外,其余学期仅安排三个课时课堂教学,主要用于阅读前的指导、阅读后的评价、测试与反馈。更多的阅读指导工作安排在课余尤其是寒暑假进行,主要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互动。

(二)精心设计,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的经典教育课程设计课堂耗时不多,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基本程序是: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比较阅读——古为今用——评价提高。下面以初一上学期《世说新语》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

在“重点探究”和“比较阅读”环节,我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努力为学生顺利阅读牵线搭桥。如第二课时中,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谢安的章节,要求结合其人其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照联系,把握关键,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度。

(三)及时评价与反馈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我重视及时评价和反馈,主要做法如下:

1.设计试卷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检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灵活设计。对学习能力较弱的班级以书本上能找到的知识性内容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班级则以开放性的思考评价题为主。

2.作业讲评,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与日常的语文教学评价相比,经典教育课程的评价更关注学生阅读的参与积极性、思维的深刻度等指标。我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对于创新性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给予积极肯定。这些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以写促思,巩固成果。考试评价后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加深其对经典阅读作品的认识。其中的优秀作品,选送去学校参加读后感佳作评选活动。

四、课程实施的效果

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目前还没有相对权威的硬性评价标准来检测。我主要通过考试和写读后感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质量,通过纵向对比,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从而喜欢我国的民族文化,这也许就是语文老师所能尽到的一点卑微的力量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L].2014-04-01.

[2]陈丽华.教师即课程:蕴涵与形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6:27.

[3]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M].北京:中华局,2011:46.

[4]田芳.初中生课外阅读实践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2017(11).

初中阶段经典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初中阶段经典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作者:钟志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2020年第9期钟志婷根据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战略任务,学校必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在这一文件精神指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or7o4eaup4zk8m0hvkq6k2tg1xu6l00s7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