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爱心满天、满天爱星的美好意境;ff、激昂的) (4)集体完整地演唱全曲。 (5)个人完整地演唱全曲。
(析:此环节从听赏入手,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曲的情感情绪;听辨哼唱乐句,突破歌曲的难点,然后完整演唱全曲,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完成歌唱教学目标。)
三、创编活动:
(1) 以组为单位,进行以“爱”为主题的创作比赛。
师:当你们心中充满爱的时候,除了用歌声表达以外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达? (2)分组讨论创编活动。
A、舞蹈组:给歌曲《爱星满天》创编舞蹈动作。 B、歌唱组:演唱以“爱”为主题的歌曲。 C、朗诵组:朗诵以“爱”为主题的诗词。 D、制作组:制作爱心礼物并写上祝福语。 (3)分组表演,选出手创编得最好的小组表扬。
(析:这个环节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精神。学生活动完全从他们的兴趣出发,表现自己的想法,充分相信他们,给他们创作表演自由,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更体现了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精神。又是课堂的延伸,将“爱”的主题延伸到社会,父母,师生,朋友等等。同时也促进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四、课堂总结:
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简评:让我们在生活中感悟爱,付出爱,你会觉得世界是如此美丽。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案例最活跃点在“创编活动”环节,以往我们教了新歌后,处理歌曲不外乎男声唱;女声唱;领唱合唱;几个人用打击乐伴奏或编一段舞蹈,学生觉得缺乏新意。我备课时始终在考虑:怎么能让全体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又能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后来有个同学找我说她很喜欢唱流行歌曲和制作手工。我突然来了灵感:对呀!为什么不能借用这种形式来参与活动呢?事实也证明,这个环节非常成功。连平时很内向的孩子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他们认真讨论,积极参与,每组的表现都异样的热烈。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里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老师要做有心人,备课时除了熟悉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多想一些金点子,这样的音乐课才能吸引学生。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歌唱组中缺少演唱孩子们自己的歌曲。
第二课 拉起手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准确掌握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二、发声练习
1. 54 32 | 1 — || Wu
要求:气息连贯,声音位置要高
2. 1 5 55 | 54 32 | 1 — || La La LaLa La La La La La— 要求:短促、跳跃
3.二声部常规训练(三度音程) 三、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青春舞曲》 ①设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假如把人生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你认为这首歌曲最适合表现怎样的年龄?
②学生讨论(歌曲欢快充满激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应该表现的是青年) 过渡语:青春是美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青春的美丽吧。 四、歌曲新授
1.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旋律
设问:说说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2.再听范唱,跟音乐打拍子,感受歌曲的情绪
在主歌与副歌的衔接处提醒学生注意感受情绪的变化 3.学唱歌曲
①跟范唱小声模唱,体会旋律的走向,同时注意哪些乐句的把握是难点。 ②说出难点乐句,跟范唱模唱 ③突破难点:切分节奏的教学
A图示法,教师画出切分节奏的时值 B范唱法,教师唱,学生模仿 ④说说歌曲情绪
⑤跟琴完整唱,自我检查
演唱歌词,注意提醒学生在 3 1 5 - | 3 1 · 5 - |处的节奏 五、歌曲处理
1.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结合导入部分《青春舞曲》的情绪,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3.用不同形式的演唱方式表演歌曲。 六、本课小结
第三单元 悠远古风 第一课 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 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 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 江河万古流
教学内容:
唱歌《江河万古流》;欣赏《黄河船夫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各种不同的与江河有关的作品,并理解每一个作品的不同音乐形象。特别是认识歌曲不同段落的曲调、节奏的变化所造成的音乐形象的对比。
难点一是学唱歌曲《江河万古流》时歌曲中的不同切分音、强拍休止和弱起节奏;难点二体会不同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
教学目的:
1、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江河万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密切关系。(认知目标)
2、通过对祖国江河的了解,特别是黄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保护祖国江河。(情感目标)
3、欣赏《黄河船夫曲》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认真体会、赏析不同体材的有关黄河的乐曲。体会不同的风格。
教学过程:
1、可以用几首有关黄河长江的诗歌结合图片导入 2、教唱歌曲《江河万古流》
(1)播放廖昌永演唱的版本《江河万古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用笔划出歌曲中你想弄清楚的地方? 歌曲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教唱歌曲,先用“哼鸣”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
(3)具体分乐句教唱,以自学为主,老师必要时示范,点拨。(2遍) (4)请2-3名同学提出演唱难点乐句,重点练习。
(5)划拍完整演唱乐曲,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发自然的、较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
(6)回顾上述几个问题,提问还有没解决的问题请提出。教师共同分析解决。 (7)请2-3名同学演唱,教师及时鼓励。 (8)如条件允许带领学生一起唱歌谱
在同学们的带动下,老师演唱《黄河少年》过渡到《黄河船夫曲》的欣赏 3、欣赏《黄河船夫曲》
(1)播放音乐,注意背景图的搭配。 (2)回答书上问题,找出歌曲中重复部分。 4、欣赏《保卫黄河》
(1)教师语言过渡到钢琴协奏曲的欣赏《保卫黄河》 (2)播放郎朗演奏版本视频资料《保卫黄河》
(3)请同学用刚才发的稿纸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或者对乐曲的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联想。
(4)交流 5、升华爱国情感 6、小结
第四单元 母亲河 第一课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长江之歌》、欣赏《祖国颂》体会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2.能够主动参与与分析《长江之歌》的曲式结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
教学过程: 1.创作练习
(1)聆听《长江之歌》的旋律
教师:请听一段旋律,这段旋律的节奏、旋律是什么?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从情绪上你的感受是什么? (2)为旋律创作歌词
教师:下面我们以“祖国母亲”或者老师为题,为这段旋律填词。你可以按照原来的节奏填词,也可以自己设计。分成4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教师:我们听一听各组同学的歌词,一起来唱一唱学生的创作。 (1)练习演唱歌曲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以“长江”为主题的歌曲,大家一起唱一唱 (2)介绍歌曲
教师:这段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从雪山走来,一泻千里,奔腾咆哮,波澜壮阔景象,这段音乐史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
教师:《话说长江》摄制组从众多的词作品中选中了胡宏伟的此。它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请同学们思考:歌曲从情绪上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个部分?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请说说歌曲从情绪上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很开阔,很有气势,通过跌宕的旋律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分析歌曲结构 教师:这首歌分为几部分?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部和尾声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把第一部分称为A段,歌曲中有没有和它基本相同的地方?
学生:有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