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章 消化系统--正常人体解剖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

1.消化管 是从口腔至肛门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下消化道。

2.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是肉眼可见、独立存在的器官,如大唾液腺、肝、胰等。小消化腺则是散在于整个消化管壁内的无数小腺体,如唇。腺、颊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机体活动的来源和生长发育的原料,并将剩余的糟粕排出体外。此外,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等活动有关。

三、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各段的形态和功能不同,其构造也各有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却有类似之处。消化管大部分的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黏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四层。

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内脏大部分器官在胸、腹、盆腔内占据相对固定的位置,为了从体表确定内脏各器官的正常位置,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画出若干标志线和分区,这对描述内脏的正常位置、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胸部标志线

l.前正中线 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2.胸骨线 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 经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 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5.腋前线 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6.腋中线 沿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7.腋后线 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8.肩胛线 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 沿身体后面正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直线。 (二)腹部分区

一般用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划分为9个区。两条水平线,一是通过左、右肋弓最低点(第10肋的最低点)的连线;二是通过左、右髂结节之间的连线。两条垂直线是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向上所作的垂直线。由以上四条线将腹部分成三部九区。其中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腹上、中、下三部,再由两条垂直线与上述两条水平线相交,就把腹部分成九区。即腹上部分成中间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腹中部分成中间的脐区和左、右腹外侧区(腰区);腹下部分成中间的耻区(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髂区)。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一)口腔的构造和分部

1.口腔的构造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上壁为口腔顶,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以口裂通体外,向后经咽峡通咽腔。

1

(1)口腔的前壁 口腔的前壁为口唇。口唇由皮肤、口轮匝肌及黏膜构成。分上唇和下唇,上、下唇之间的裂隙称口裂,口裂的两端称口角。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人中为人类所特有。其上、中l/3交界处为“人中穴”,临床常针刺该穴以抢救昏迷病人。从鼻翼两旁至口角两侧各有一浅沟,称鼻唇沟,是唇与颊的分界线。面瘫病人瘫痪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2)口腔的侧壁 口腔的侧壁为颊。颊由皮肤、颊肌和黏膜等构成。

(3)口腔顶 口腔顶称腭。腭由硬腭和软腭两部分组成。其前2/3为硬腭,后l/3为软腭。硬腭是以骨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构成。软腭由骨骼肌和黏膜构成,其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向下悬垂的突起称腭垂;自腭垂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襞,其前方的一条向下连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的一条向下连于咽的侧壁,称腭咽弓。

(4)口腔底 由封闭口腔底的软组织和舌构成。

(5)咽峡 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2.口腔的分部口腔由上牙弓、下牙弓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牙弓与唇、颊之间有一蹄铁形腔隙,称口腔前庭;牙弓以内的腔隙为固有口腔。当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仍可借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对牙关紧闭的病人,可经此间隙通导管入固有口腔,再下至咽腔和食管,注入营养物质。

(二)口腔内结构

口腔内主要器官是牙与舌。

1.牙 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主要功能是咬切和磨碎食物,并对语言、发音有辅助作用。

(1)牙的形态和构造 牙的形状和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形态是相同的。每个牙都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牙冠是露在牙龈外面的部分;牙根是嵌入牙槽内的部分,借牙周膜与牙槽骨牢固相连,牙根尖部有一小孔,称牙根尖孔,借牙根管与牙冠腔相通,内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出入;牙颈为牙冠与牙根之间稍细的部分,外包以牙龈。

牙的构造主要由牙质构成。牙质致密坚硬,构成牙的主体,位于牙的内部;在牙冠部牙质的表面,覆有一层洁白的釉质,其钙化程度最高,也是人体最硬的组织;而在牙根和牙颈的表面包有一层牙骨质。牙冠内的空腔,称牙冠腔。牙冠腔和牙根管合称牙腔。牙腔内充满牙髓,牙髓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组成。

(2)出牙和牙式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乳牙,第二组称恒牙。乳牙共20个,包括切牙、尖牙和磨牙;恒牙共32个,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切牙、尖牙、前磨牙的牙根为单牙根,下磨牙有2个牙根,上磨牙有3个牙根。

幼儿自6个月开始萌出乳牙,2~3岁内出齐。6~7岁开始换恒牙,12岁左右除第3磨牙外,全部出齐。第3磨牙长出较晚,18~30岁萌出,故称迟牙(智牙),迟牙有的人可终生不出。因此恒牙数28~32个均属正常。

临床上为迅速、准确而简便地记录各个牙在口腔中的部位,通常用横线表示上、下牙的分界,以纵线表示左、右侧的分界。用罗马数字表示乳牙,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恒牙。这种记录方式称牙式。牙式列表如下:

2.舌 舌是口腔中可随意运动的器官,位于口腔底。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构成。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辅助发音和感受味觉等功能。

(1)舌的形态舌有上、下两面。上面又称舌背,被一“人”字形的界沟分为后l/3的舌根和前2/3的舌体。舌体的前端称舌尖。舌下面正中线处有一黏膜皱襞,称舌系带,连于口腔底。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称舌下阜,阜的顶端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两侧延伸,各有一黏膜隆起,称舌下襞,其深面有舌下

2

腺。

(2)舌黏膜淡红色,被覆于舌的上、下面。舌上面的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丝状乳头数量最多,体积最小,呈白色丝绒状,遍布于舌背,具有一般感觉功能。正常情况下,丝状乳头浅层的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并与食物残渣、黏液、细菌和渗出的白细胞等成分混合,附着于黏膜的表面,组成正常的淡薄白色的舌苔。不同的舌苔能反映身体的不同功能状态,因而可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钝圆形小突起,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以舌尖部最多,内含味蕾,司味觉。轮廓乳头最大,有7~11个,排列于界沟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沟,沟壁内的上皮中有许多卵圆形小体,称味蕾,司味觉。叶状乳头在舌体侧缘后部,每侧有4~8条,呈皱襞状,内含味蕾,小儿较清楚。

(3)舌肌为骨骼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外肌中最主要的一对为颏舌肌。 (三)大唾液腺

在口腔周围,共有3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它们的分泌液一昼夜可达1000~1500毫升,有湿润口腔黏膜、清洁口腔、调和食物及消化淀粉等作用。

1.腮腺 为最大的一对唾液腺,略呈三角楔形,位于耳郭的前下方。腮腺管由腮腺的前缘穿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紧贴咬肌表面前行,至咬肌前缘处弯转向内侧,穿过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黏膜上。临床小儿麻疹早期可在腮腺管开口周围出现灰白色的斑点。

2.下颌下腺 呈卵圆形,位于下颌骨体的内面,其导管自腺的内侧面发出,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是最小的一对,呈扁长杏核状,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舌下腺的导管有大、小两种。大管有一条,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阜,小管有5~15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

(一)咽的形态和位置

咽是消化管上端膨大的部分,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为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环状软骨弓)的高度连于食管,全长约12厘米。位于上6个颈椎的前方,在鼻腔、口腔和喉腔之后,两侧是颈部的大血管和神经。

(二)咽的分部和结构

咽的前壁不完整,上部与鼻腔相通,中部与口腔相通,下部与喉腔相通,故咽腔

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 是咽的上部,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为颅底至软

腭后缘之间的一段。在其两侧壁约平下鼻甲后方l厘米处有咽鼓管咽口,空气由此口经咽鼓管进人中耳的鼓室。该口的后上方有半环状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纵行深窝,称咽隐窝,该处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2.口咽 位于口腔的后方,向前借咽峡与口腔相通,为软腭后缘与会厌上缘之间的一段。在其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有一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腭扁桃体是淋巴器官,具有防御功能。

3.喉咽 是咽的最下部,位于喉的后方,向前经喉口通喉腔,为会厌上缘平面至第6颈椎下缘之间的一段,向下续于食管。在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各有一个深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三、食管

(一)食管的形态和分部

食管是一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窄的部分,长约25厘米。依其

3

行程可分颈、胸、腹三部。颈部长约5厘米,平第6颈椎体下缘至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平面之间。胸部最长,18~20厘米,由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腹部最短,长仅l~2厘米,由膈的食管裂孔处至胃的贲门。

(二)食管的位置

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处续于咽,下端至第11胸椎左侧连于胃。食管在颈部沿脊柱的前方和气管的后方下行入胸腔,在胸部先行于气管与脊柱之间(稍偏左),继穿过左主支气管之后,再沿胸主动脉右侧下行,至第9胸椎平面斜跨胸主动脉的前方至其左侧,然后穿膈的食管裂孔至腹腔,续于胃的贲门。

(三)食管的狭窄

管全长有3个生理性狭窄。

1.第一个狭窄 位于咽与食管相续处,正对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距中切牙15厘米。

2.第二个狭窄 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第4、5胸椎之间,距中切牙约25厘米。

3.第三个狭窄 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平面,距中切牙约40厘米。

这些狭窄处是食管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进行食管插管时,要注意食管的狭窄处,根据食管镜插入的距离可推知器械已到达的部位。

四、胃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1.胃的形态 胃的形态和大小随内容物的多少而不同,还可因年龄、性别、体型的不同而有差异。成年人胃的容量可达3000毫升,空虚时可缩成管状。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和大、小两弯。上口为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接;下口为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的右上缘为凹缘,称胃小弯,该弯的最低点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胃的左下缘为凸缘,称胃大弯。

2.胃的分部 胃可分为四部分。靠近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胃底;胃的中间大部分称胃体;在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幽门部紧接幽门而成管状的部分称幽门管;幽门管向左至角切迹之间稍膨大的部分称幽门窦。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胃在中等充盈时,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当胃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以下。胃前壁的右侧贴于肝左叶下面;左侧则被膈和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胃底与膈、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

(三)胃壁的构造

胃壁由四层结构构成,即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胃黏膜呈淡红色,有丰富的胃腺。胃空虚时,黏膜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皱襞;充盈时则皱襞减少或展平。在胃小弯处皱襞多为纵行,4~5条;在贲门和幽门附近的皱襞则呈放射状排列;在幽门括约肌内面的黏膜向内形成环状皱襞,称幽门瓣,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胃黏膜下组织,内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胃的肌织膜比较发达,有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在幽门处胃的环形肌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胃的外膜为浆膜,由

4

被覆于胃表面的脏腹膜构成。

五、小肠

小肠 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食物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场所。上起自胃的幽门,下接盲肠,全长5~7m,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 为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5厘米,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列的距离,因此得名。此肠上起自幽门,下续于空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1.上部 长约5厘米,在第l腰椎右侧起于幽门,水平向右,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续于降部。上部左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壁较薄,黏膜面光滑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 长7~8厘米,起自十二指肠上部,沿第1至第3腰椎的右侧和右肾前面内侧缘垂直下行,达第3腰椎体下缘处又急转向左,移行于水平部。在降部中份肠腔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是由斜穿肠壁的胆总管使黏膜隆起而形成的。此襞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它距中切牙约75厘米。

3.水平部 又称下部。长约10厘米,起自十二指肠降部,在第3腰椎平面向左,横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的前面,移行于升部。

4.升部 最短,长2~3厘米,起自水平部的末端,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转向下,移行为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被一条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腹后壁,该韧带临床上又称Treitz韧带,是腹部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二)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 全长为身长的3.5~4倍,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位于腹腔的中部和下部,周围为大肠所环抱。空肠于第2腰椎左侧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约占空、回肠全长的上2/5,主要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左腹外侧区和脐区);回肠约占全长的下3/5,主要占据腹腔的右下部(脐区和右腹股沟区),其末端连接盲肠。

空、回肠在结构上的变化也是逐渐移行的。一般来说,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管较丰富,颜色较红润,黏膜环状皱襞密而高,黏膜内有许多散在的孤立淋巴滤泡;而回肠则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淡,黏膜环状皱襞疏而低,黏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泡以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由孤立淋巴滤泡汇集而成。这些淋巴滤泡具有防御功能,肠伤寒时细菌常侵犯回肠集合淋巴滤泡,从而导致肠出血或肠穿孔。

六、大肠

大肠 全长约1.5m,略呈方框形,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起自右髂窝内回肠末端,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不同,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而盲肠和结肠还具有3个特征性结构:一是沿肠壁的表面排列有三条纵行的结肠带,由纵行平滑肌增厚而成;二是由肠壁上的许多横沟隔开而成的环形囊状突起,称结肠袋;三是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这3个特征可作为识别结肠和盲肠的标志。

(一)盲肠

盲肠 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厘米,下端是膨大的盲端,上续升结肠,一般位于右髂窝内,其左后上方有回肠末端的开口,此口称回盲口。口的上、下缘各有一半月形的

5

1oo7730u3a2cg5h8ins237lyd0yjbf015s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