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 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掌握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明确细胞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当今研究热点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与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的定义
1.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
2.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活动规律。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与调控是目前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最活跃领域。
2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膜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问题(“膜学”)。 3 .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胞质骨架、核骨架的装配调节问题和对细胞行使多种功能的重要性。
4 .细胞增殖及调控 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机理是研究癌变发生和逆转的重要途径(“再教育细胞”)。
5. 细胞分化及调控 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为完整个体的问题。(细胞全能性) 6. 细胞衰老、凋亡及寿命问题。 7.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8 .细胞工程 改造利用细胞的技术。生物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四大技术之一,而细胞工程又是生物技术的一大领域。目前已利用该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培育新品种,单克隆抗体等),所谓21世纪是生物学时代,将主要体现在细胞工程方面。 三、 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细胞学创立时期 19世纪以及更前的时期(1665—1875),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
2 .细胞学经典时期 20世纪前半世纪(1875—1900),主要是实验细胞学时期;
3. 实验细胞学时期(1900—1953); 4. 分子细胞学时期(1953至今)。
总过程概括为:细胞发现→细胞学说建立→细胞学形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1665) (1838—1839) (1892) (1965) R.Hooke Schleiden、Schwann Hertiwig DeRobertis (一)细胞的发现(discovery of cell)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The cell theory)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J.Schleiden)关于植物细胞的工作,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一文(Beitrage zur Phytogenesis).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Shwann)关于动物细胞的工作,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论证了所有动物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作为一种系统地科学理论提出了细胞学说。
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 2.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代谢功能单位(动、植物的各种细胞具有共同的基本构造、基本特性,按共同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 3.细胞只能通过细胞分裂而来。
(三)细胞学的诞生(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和实验细胞学时期) 1. 原生质理论的提出 2. 关于细胞分裂的研究 3. 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4. 遗传学方面的成就 (四)细胞生物学的兴起
1965年,D.Robetis将他原著的《普通细胞学》更名为《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率先提出这一概念。 (五)分子细胞生物学
四、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1 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2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3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4 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教学目的:
1. 掌握有关细胞的几个概念(细胞、原生质、细胞器等)和几个问题; 2.了解细胞的共同特征和细胞的形态与其功能的相适应性。 3. 掌握真、原核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及其区别。 4.掌握生物界三类分类体系的依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 真、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的几种概念
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是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 2.是物质代谢的基本单位 3.是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4.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略) 第三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一、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具有两大特点: (1)遗传信息量少(仅有一个环状DNA) (2)无膜围细胞器及核膜
1. 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mycoplasma) 为何说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 2.原核细胞的两个代表——细菌和蓝藻
细菌(bacteria, bacterium)主要来自对大肠杆菌(E.coli)的研究。 细菌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特点是:无典型的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胞质中除核糖体外无其它细胞器。 蓝藻(Blue-green algae)
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是绿色植物中最原始的自养类型,含有兰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叶绿素等,故不一定都是兰色。
第四节 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生物膜系统: 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构建而成。
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 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构建而成。 细胞骨架系统 :由特异蛋白质分子装配而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根本区别可归纳为下面两条: 第一,细胞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
真核细胞以膜分化为基础,分化为结构更精细,功能更专一的单位——各种膜围细胞器,使细胞内部结构与职能分工。而原核细胞无此情况。 第二,遗传信息量大与遗传装置的复杂化
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可达上万个基因,并具重复序列,染色体功能具二倍性或多倍性。原核细胞为单倍性。仅为一条环状DNA分子,细菌只有几千个基因。 二.古核细菌:认为是介于原核与真核细胞之间的又一类细胞 三、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
原核细胞多在1—10或1—5μm,细菌多在3—4μm,支原体只有0.1μm。 动物细胞多在(10—100μm,20—30μm, 15—70μm)。最大的细胞要属鸵鸟卵,可达10 cm,卵黄只有5cm。隆鸟卵直径可达20 cm。 那么,细胞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呢?
首先,细胞的核质比与细胞大小有关,决定细胞上限。 其次,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与细胞大小有关。 最后,细胞内物质的交流与细胞大小有关。 四、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是多数细胞的共性。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教学目的:
1. 掌握质膜的分子模型
2. 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及细胞膜的功能 3 .掌握细胞连接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结构要点 教学难点 :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定义:细胞膜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薄膜。 2.模型:
(1)“三明治”模型(bimolecular leaflet model) (2) 单位膜模型(The unit membrane model)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这个模型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①脂类物质以双分子层排列,构成膜的骨架;
②镶嵌性 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脂双层的网架中。存在方式有内在蛋白(整体蛋白)和外在蛋白(边周蛋白)。
③不对称性 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在膜上的分布具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同。
④流动性 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是可以流动或运动的(脂质分子的运动性、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
4、晶格镶嵌模型(蛋白液晶膜模型) 5、板块镶嵌模型
最近有人提出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目前认为,这些模型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补充说明,不能作为膜的通用模型。 二、质膜的化学组成 1.膜脂(Lipids)
2.蛋白质(Protein)(膜蛋白) 3.糖类(Carbohydrate)
三、质膜的功能(function of c.m) 1.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 2.参与细胞多种生命活动
3.形成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起着支持、保护作用 四、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五、膜骨架(membrane associated cytoskeleton)
指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机能。早期有人称膜下溶胶层,实质为膜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