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业联动”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借鉴多年来天津中职院校在实践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和相关成果,选择加工制造类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从“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的新模式综合分析,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多维需求,设计优化与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五业联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1、“五业联动”的由来
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天津在职教发展的新常态下,提出了“五业联动”,多元并举,合力推进职教发展的改革思路,举起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结构性改革的大旗。五业联动传承了天津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及优化办学结构,发挥着指导创新作用。
2、制造业的五业现状 2.1 制造业行业转型战略
近年来,天津实体经济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前行,传统制造业也瞄准了“智能制造业”方向,目前天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进入到攻坚阶段。今年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提出要围绕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五个转型”,一是向创新驱动转型,二是向高端制造转型,三是向智能制造转型,四是向绿色制造转型,五是向制造服务转型。 2.2 制造业产业链升级
制造业产业链包含七大环节,有订单处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生产制造,即“6+1战略”的产业链。这七个环节所蕴含的产业价值是不对等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为标志产业体系;第二层次是以研发和制造为标志产业体系;第三层次是以加工、组装为标志产业体系。天津是老牌工业城市,制造业底蕴深厚,但是制造业产业链也基本处于第三层,要想实现产业链升级到价值链更高的第二层次甚至第一层次的目标,还需要政府、行业、产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2.3 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人才需求挑战
随着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不仅面临生产效益、科研经费等财务方面的压力,而且面临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不足、人才紧缺等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尤其是在当下智能化生产成为产业潮流的情况下,高端、学习能力强的技术型产业工人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的未来,“用工荒”真正“荒”的其实是高端技术人才。
2.4 制造业员工岗位职业能力变化
在制造业不断与信息化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今天,智能工厂必将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的主流。管理智能化、研发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的实现,促使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单一技能的工人已无法适应智能制造浪潮下企业的需求,智能工厂的员工需要具备多种技能才能胜任岗位要求。如数控设备操作工,不仅要具备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还要具备数控机床维护能力以及辅助机器人的操作和维护等技能。
2.5 职业院校制造业专业发展情况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企业生产方式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入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院校专业发展更是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专业发展滞后经济转型升级现象。 3、制造业“五业联动”的实施措施
3.1 优化专业设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无缝对接,了解市场最新人才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在2018年教育部修订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目录中,加工制造大类里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专业,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及时申请开设新专业,形成包含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实现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产典型环节全覆盖,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 3.2 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对接企业用人标准
企业用人标准在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员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良好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与沟通能力;企业用人标准在职业能力方面要求员工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等。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直接体现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对接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既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又要能实现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全方位体现出现代企业用人标准中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其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具备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高技能人才。 3.3 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职业标准
岗位标准是企业对岗位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对员工在基本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在岗人员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基础专业能力。职业院校应以专业知识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服务为原则,甄别现有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科界线,将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科学设置学习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实现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能力有机统一,使教授的每一个知识模块对应提升一种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岗位标准要求的各项能力。 3.4 专业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
3.4.1 招聘具有企业经验的工程师,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可以即招即用,实现新入职教师和教学的无缝对接,企业工程师或高级技师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可以大大丰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让学生在校感受到企业的制度严谨性、生产过程的紧密性、工艺流程的科学性。同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家、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来校从教兼职,他们可以把最先进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带进学校课堂里。 3.4.2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1)增加实训教学投入,改善实训室条件
实训室是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必备条件,实训室的条件水平直接反映了现代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增加实训教学投入,以扩建实训室、新建实训为手段,增加学生实训工位、丰富学生实训内容,达到改善职业院校实训室条件,增强学
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生产流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科学提炼岗位核心技能,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智能制造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重构课程体系,设置直接面向就业岗位的模块化实训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同时融入职业元素,使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上均能彰显“职业性”,能够对接智能制造生产流程。在课程授课方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4.3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增强劳动观念、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学生经过在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不仅可以锻炼技能提高本领,还可以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体验现代职业工人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则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将新工艺、新技术传播到学校,得到学校技术科研方面的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吕景泉.五业联动_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途径.中国职业教育,2018(10). [2]刘红.经济转型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浅析.专业发展,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