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的一些思考
作者:张隆吉 吴莹莹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
摘 要:随着世界形势的变革,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专门用途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们仍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分析研究者们提出的现在普遍接受的几种定义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用途英语的界定。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职业用途英语;大学英语改革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对对接国家新型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输出机构,大学的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这一发展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也随着世界不断发展,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仍然是英语,于是大学英语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欧洲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内容与语言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在我国也开始流行起来,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ESP一般被认为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ESP的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国内外也得到积极地响应。然而即使国内外已经出现大量关于ESP的学术研究,对于什么是ESP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ESP并不包括某种特定语言、教学材料或者教学方法,所以与其称ESP是一种“产品”(product),不如说是一种“方法”(approach),而此“方法”是由学习者的需求所决定的。
Strevens(1988)关于ESP的定义中给出了四个ESP的绝对特征: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计;内容应在主题或话题上与特定学科、职业或活动相关联;以适合于这些活动的语言为重心以及与通识英语有所区别。他同时提出两个可变特征,即ESP可能会受限于某种学习技能以及可能不会采用通常的教学法。受到Strevens的影响,Dudley-Evans(1998)在ESP的定义中同样提到了绝对特征和可变特征。与Strevens不同的是,可变特征中,Dudley-Evans提到大多数ESP课程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水平语言学习者设计,并假设学习者具有目标语言系统的基本知识,此外,Dudley-Evans没有提到ESP应与通识英语有所区别这一特征。 Robinson(1991)的定义基于两个基本标准,一是ESP一般是以目标为导向,二是ESP的课程目标应尽可能紧密精确地与学习者要通过英语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与前文提到的Hutchinson和Waters以及Strevens不同的是,Robinson对于ESP的定义中还提出了ESP的学习者通常受限于学习时间,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却有必须要达成的目标;此外,她还提出,ESP的班级通常是由具有相同工作或专业学习的成年人组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上研究者们给出的关于ESP的定义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也不尽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的英语教育大多开始于初级中学,也有些地区在小学中高年级就已经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所以在学习者开始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的时候,就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所以ESP的课程内容设置应考虑到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提高。其次,ESP的学习班级的组成是以学习目的为导向,而非年龄。最后,ESP与通识英语相比较,虽然不包含某种特定语言,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袁巧琦(2007)从词汇特点、修辞特点、时态特点、句式特点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等方面分析了作为ESP的一个分支的EAP中特定的语言特点,而这些语言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ESP可以界定为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的需求,基于学习者现有语言知识及使用技能的英语学习内容,其教学方法与所涉及的学科紧密相连。
关于ESP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者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也已经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于学习者和教师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ESP的定义着手,浅略地对ESP进行了界定,但是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T.(1998). An Overview of ESP in the 1990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apan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Fukushima.
[2]Hutchinson,T. & Waters,A.(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Robinson,P.(1991). 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 Hemel Hempstead:Prentice. [4]Strevens,P.(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 In M. Tickoo(Ed.),ESP: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er.
[5]袁巧琦(2007). 学术用途英语:概念、教学和语言特点.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3).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