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基本相同,B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递到RNA(转录),不能从RNA流到DNA(逆转录),C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不同的对象传递的信息种类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
14.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可以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可以进行RNA复制。
【详解】A、RNA复制过程为RNA→互补RNA→RNA,该过程不涉及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A错误;
B、RNA复制过程中,模板RNA与互补RNA之间会形成双链,B正确; C、依图示,一条QPRNA能翻译出多条肽链,C错误;
D、依题干信息,QPRNA先翻译出复制酶,然后在复制酶催化下进行自身的复制,D错误。 故选B。
【点睛】Qβ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复制,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
15.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 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侵染T细胞会引发免疫缺陷综合征 B. 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C. 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 D. 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HIV专一侵染T细胞,导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几乎完全丧失,从而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及患肿瘤。
【详解】HIV侵染T细胞会引T细胞死亡,从而使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引发免疫缺陷病,A正确;由题干信息知,红细胞会被HIV识别、入侵是因为用CD4修饰过,与红细胞的结构有关,B正确;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C正确;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骨髓和血液,D错误。故选D。
【点睛】经修饰的红细胞可以被HIV识别入侵,但缺乏HIV生活所需的条件,导致其无法增殖,并随红细胞的凋亡而凋亡。
16.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多巴胺的释放属于主动运输
B.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
C. 多巴胺与②结合后被②转运至细胞乙中,使乙细胞兴奋 D. 多巴胺处在细胞甲与细胞乙之间,所以兴奋是双向传递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为突触小泡,里面有多巴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小泡内的多巴胺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甲细胞膜上存在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因此多巴胺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延长作用时间,②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详解】①中多巴胺的释放属于胞吐,A错误;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不能将多巴胺运回细胞甲,因此,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B正确;多巴胺与②结合后,不会被②转运至细胞乙中,C错误;神经递质多巴胺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从甲传向乙, 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17.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SFV基因组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构成其基本骨架 B. 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T占36%,则该分子中G占32% C. ASFV与HIV的核酸彻底水解可以得到相同的五碳糖 D. ASFV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DNA为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其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以进行DNA分子中相关碱基数目的计算。
【详解】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外侧构成的,不是碱基之间的氢键,A错误;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T占36%,则整个DNA分子中A+T占36%,DNA分子中A=T=18%,G=C=32%,B正确;ASFV是DNA病毒,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A、G、C、T四种碱基,HIV是RNA病毒,RNA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故其得到的五碳糖不同,C错误;病毒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减
数分裂,故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18.TIBA(三碘苯甲酸)能够阻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有关TIBA在农业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 对大豆施用适量TIBA可使植株侧枝生长更旺盛,从而起到一定的增产的效果 B. 用适当浓度的TIBA浸泡大豆种子,能提高萌发率
C. 若没有TIBA,采用手工摘除大豆顶芽的方法也能让大豆增产 D. 施用适量TIBA可使植株矮化,从而起到一定的抗倒伏的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TIBA(三碘苯甲酸)能够阻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此对大豆施用适量TIBA可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使植株侧枝生长更旺盛,从而起到一定的增产的效果,A正确;
B、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而TIBA对种子的发育不起作用,所以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B错误;
C、手工摘除大豆顶芽的方法也能解除顶端优势,从而让大豆增产,C正确;
D、使用适量TIBA可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植株矮化,从而起到一定的抗倒伏效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长素作用机理以及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点,明确TIBA能够阻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进而到达解除顶端优势的效果,再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1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从25℃到5℃的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和皮肤血流量均减少
B. 人吃的过咸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C. 环境中的CO2浓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补偿点向左移动而光饱和点向右移动 D. 光照强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3的含量增加C5的含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温恒定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3、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详解】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为37oC左右,从25oC到5oC的环境时,由于体内外温差增大,所以机体散热量会增加,A错误;人吃的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错误;环境中的CO2浓度适当增加时,光合速率增大,所以植物光补偿点向左移动而光饱和点向右移动,C正确;光照强度适当增加时,产生的[H]和ATP增多,促进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而C3的合成基本不变,所以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