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严重创伤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创伤中心建设要点
急救医学科2019-5-23
一、创伤救治理念: 1、 “白金10分钟”
创伤救治点(区域医疗中心/综合型卫生院/120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现场急救 2、“黄金1小时” 创伤救治链条:
120院前急救/移动ICU→急救重症监护室→血库→急诊(创伤)外科→手术室 3、创伤区域一体化救治
4、创伤救治“谁牵头、谁负责”;
急救医学科牵头创伤中心建设与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负责; 多学科会诊建议,
创伤中心领导人员或授权的管理人员、急救医学科管理第一责任人决策。 不属于医疗事故情形:
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②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⑤因患者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⑥因不可抗拒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创伤中心建设目标: 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 2、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3、省级创伤医学中心、 4、省级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5、Ⅰ级创伤中心/三级医院/市级创伤中心 6、Ⅱ级创伤中心/二级医院/县级创伤中心
1
7、创伤救治点(乡镇)
三、县域创伤救治网络
1、创伤救治点/创伤急救网络医院
①创伤救治点:村室、卫生院、中心卫生院 ②创伤急救网络医院:区域医疗中心、120急救站 2、120院前急救/移动ICU 3、急救重症监护室 4、血库
5、急诊(创伤)外科 6、手术室、麻醉科
四、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
模式一: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 模式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虚拟创伤救治团队指在严重创伤救治中能快速抽调外科各专科、相关辅助检查科室等,形成多学科抢救小组(即院内MDT团队),以急诊科为平台,为严重创伤患者建立多学科综合救治模式,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诊疗、监护服务。
模式三: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实体化创伤救治团队
五、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Ⅰ级创伤中心/三级医院/市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技术服务能力)具备开展:
1、(急诊科)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
2、(普外科、胸外科)开腹探查、开胸探查、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 3、(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急诊手术、
4、(骨科)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 创伤致死三联征: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
2
损伤控制理论:损伤控制复苏、损伤控制手术
六、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化建设
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内应当建立统一规范的院前院内创伤分级预警机制、救治流程、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的互联互通。
显著增加创伤中心预警发应时间!!!
七、创伤救治绿色通道
创伤中心要建立依据检伤分类结果的预警联动机制、创伤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无缝衔接流程,
优化反应时间、检查半径,具备紧急输血能力;
精细化、个性化抢救治疗。
八、上级医院医院技术援助
创伤中心要加强与国家、省级创伤医学中心、国家、省级区域创伤医疗中心在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救治方面的区域协作、技术协同、学术交流,推广适宜、高效的创伤诊疗技术和理念(蚌医附院急诊外科-王振杰、安徽急救医学中心-周树生)
九、区域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体系
1、院前、院内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等内容的培训,成立创伤救治培训专家团队,建立规范的培训及考核制度,督促、指导各级创伤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和专项演练,提高创伤相关专业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 2、加强面向社会的健康知识和创伤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3、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①心肺复苏技术;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③损伤控制液体复苏技术。
十、创伤中心创建授牌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区域创伤中心建设示范基地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区域创伤中心建设基地(我院2019年6月授牌) 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书
创伤中心医生应获得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标准版或基层版(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 or China TraumaCare Training CTCT-b )的培训证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