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开辟新航路同步练习
1.下图所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这一历史现象,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亚洲人民遭受劫难
C.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D.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
A.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3. 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巡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在全欧开展 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 C.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4.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5.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13世纪同盟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导致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北部经济的衰落 B.欧洲重商主义兴起 C.德国宗教改革的出现 D.新贸易路线的竞争 6.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7.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
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8.《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B.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有关 9.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10.“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这一系列现象反映了( )
A.殖民国家先后崛起的顺序 B.物价水平决定了大国兴衰 C.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传导 D.白银在世界市场中的流动 11.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2.马克思说:“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这揭示了( )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商业革命”的实质 C.重商主义出现的背景 D.英国宪章运动的作用
13.16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学家称之为“价格革命”。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由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造成的。但法国学者波丁认为引起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学家的认同。其中“更重要的因素”是指( )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14.“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过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5.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6.葡萄牙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从本质上表明
A.交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扩张性
C.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丧失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17.“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会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
A.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 B.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18.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发现了世界,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世纪末17世纪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这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到1800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人通向外部世界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8分)
(1)变化:以港口为中心,水路到达的区域更广;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日趋规范严密和法制化;货物品种日益丰富;由朝贡贸易、市舶贸易到私营贸易为主;经济交往的目的越来越明显。(6分,三点即可)
变化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三点即可)
(2)不同:逐渐形成西方为主导全球性市场;政府、商人与航海家合伙组成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进行海外贸易;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为手段;控制金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4分)
评价:这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结果;它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逐渐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