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者天地之心”的“大道”。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 B.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C.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D.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D.文章第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C.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D.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 【答案】1.B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错误,原文说的是“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并不是说读唐诗宋词没有“实际的用处”,是“沉重的负担”。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B项,“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错误。选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谈到“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二是‘审美’面孔,……三是‘伦理’面孔……”并分析了它们的作用,但并没有辩证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不能说是“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项,“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说的是“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C项,“必须……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说 “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
始”,也就是说要认识与了解中国诗性文化的,没有提到“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故选D。 【点睛】
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40年的开放政策,与此同期我国从一个极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开放在全球化时代是拓展国家利益的有效策略,这原本已是广泛的共识。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特别是2018年发生的中美贸易冲突,使得两国反对开放的力量上升,以开放的策略还是封闭的策略实现崛起再次成为有争论的问题。故此,讨论开放与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崛起是什么样的关系,十分必要。
实行对外开放可为崛起提供改革的方向标,并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知识创新。大国成功崛起的过程是战略不断调整的过程,开放与否直接影响着崛起国的战略调整方向。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则能通过对各国发展成就的比较,看清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特别是能看清本国的长处和缺陷。反之,采取封闭的政策,人们难以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就可能做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调整,使崛起停滞甚至夭折。实行开放,与外部世界接触増多,人们更容易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岀来,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新鲜事物。思想解放,观念创新,新的改革方案就能随之不断涌现。
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为崛起提供改革动力。国际社会是一个实力决定等级的体系,崛起的实质就是崛起国实力的上升,因此,进行实力竞争成为崛起国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外部的竞争压力小,崛起国会因自我满足而失去改革的动力;相反,当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崛起国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封闭的方法当然可以减少外部压力,但也会降低改革动力,导致国家竞争能力提升速度的下降。我国以往四十年的经验是,越是开放的领域,其竞争能力增强得越快;越是受保护的领域,其竞争能力越难提升。
开放,也促使崛起战略更符合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使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重叠性加大,内政与外交两个大局合为一体,如果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就会阻碍崛起国在全球范围拓展本国利益。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21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将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升级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国海外利益得到快速拓展。在全球化时代,崛起国在国际上拓展利益的速度和规模均超过普通国家,因此,对外开放得越多,所获得的进入他国的机会也就越大,海外利益的保障也就越高;同理,在对等封闭的条件下,崛起国损失的机会与利益也将大于其他国家。
在今后国际格局两极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扩大开放应对崛起困境,正在成为一个值得国际关系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