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湖南省益阳市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

24. 用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钟表等实验器材比较甲、

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

(1)设计实验时,需要对变量进行控制,下列变量控制中错误的是______; A.两个烧杯的规格相同 B.两个电加热器的规格相同 C.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 D.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

(2)请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比热容大的是______(选填“甲”、“乙”)。

2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在实验室选用了光具座、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

光屏、蜡烛、火柴等器材进行试验,把凸透镜安放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

(1)将蜡烛放在25cm刻度线处,则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如果在试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蜡烛碰到图示位置,在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选填“轴正方向”、“轴负方向”、“y轴正方向”、“y轴负方向”)移动;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眼睛在______(选填“透镜左侧”、“透镜右侧”)可观察到蜡烛的像。

26. 小明同学在没有弹簧测力计的情况下,用天平、烧杯、适量的水、细线等器材,经过以

下实验步骤,测出了小石块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A.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1;

B.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2;

C.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小石块全部浸没但未接触烧杯底,天平的读数为m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小石块慢慢浸入烧杯水中的过程中,天平的指针将向______(选填“左”、“右”)偏转。

(2)上述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是______(选填“A”、“B”或“C”);

(3)请写出小石块所受浮力的表达式F=______(用测量量的符号表示,已知物体重力与质量之比为g)。

27. 测电阻R的电路如图甲所示,电电压恒定,R0为定值电阻,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1)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应该移到______(选填“A”或“B”)端; (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某次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乙所示,A2读数为______A。

(3)若测得电流表A1的示数为I1,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则R=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

(4)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记录每次实验中电流表A1、A2的示数,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I1-I2图象。若R0=20Ω,由图象求得被测电阻的阻值R=______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

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内空间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由生活经验知,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B符合实际; 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1s,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0.15g,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数据、数量级的认识,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2.【答案】D 【解析】

解:A、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A错误。

B、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故B错误;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3.【答案】C 【解析】

解:A、湖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像等大,因此人走近穿衣镜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光射到黑板上,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故C正确;

D、阳光通过茂密的树叶缝隙在地面形成“亮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不是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 (3)为了能使教室每个角落中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黑板表面做成粗糙的表面,这样在其上面发生漫反射,才能满足各个同学的要求。。

(4)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小孔成像现象,阳光通过茂密的树叶缝隙在地面形成

“亮斑”,是太阳的实像。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光有关的现象,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并用所学光学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这能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

解: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将向斜下方偏折,如图所示;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现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5.【答案】D 【解析】 解:

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本题考查学生对熔化、汽化、液化和凝华定义的了解,需要从生活现象结合物理定义进行分析。 6.【答案】D 【解析】

解: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电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原子很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就是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到它们,故B错误;

C、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故C错误;

D、向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这是因为红墨水分子运动到水里面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电子构成的;

(2)分子、原子很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就是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到它们;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考查了分子、原子的组成,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扩散现象,难度不大。

7.【答案】B 【解析】 解:

434

汽车、驾驶员及乘客共重:G=1.2×10N+3×10N=1.5×10N; 汽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4

F压=G=1.5×10N; 地面的受力面积: S=4×0.01m2=0.04m2; 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

=3.75×105Pa;

故选:B。

汽车和驾驶员及乘客的重力是已知的,汽车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汽车的重力,受力面积等于四个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根据p=

求出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本题考查了压强的计算,关键是知道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与自身的重力相等。 8.【答案】A 【解析】

解:长直铁棒处于静止状态,竖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即静摩擦力等于重力G;握棒的力(压力)变大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方向竖直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长直铁棒处于静止状态,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静摩擦力平衡,根据平衡判断摩擦力的变化。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长直铁棒所受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根据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变化。 9.【答案】A 【解析】

解:由图象可知,

A、在第一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v1=

=

=10m/s,故A正确;

B、在第二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第三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汽车静止,故C错误; D、在前3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

=10m/s,故D错误。

故选:A。

(1)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2)根据图象读出汽车在各个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各段的速度。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10.【答案】D 【解析】

解: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故A正确;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

湖南省益阳市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24.用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钟表等实验器材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1)设计实验时,需要对变量进行控制,下列变量控制中错误的是______;A.两个烧杯的规格相同B.两个电加热器的规格相同C.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D.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o0kg5ll1g7b3ef97wu606i7k4fff900zg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