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夏商时期
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 《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
《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
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
乐县:。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的乐舞。 雅乐: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房中乐也是一种燕乡食乐,一般用于后妃们侍宴时演唱。
四夷之乐中的四夷指周代对四方边疆的称呼,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骆狄。主要是为了炫耀统治阶级的文武武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出现的十五国的民间歌曲。《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典型的句式是四言体,多采用重叠反复的章法。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由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成为它的主体,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其中《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工,整理而成。《九章》由九首歌曲组成,主要反映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荀子的《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歌唱家有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杰出的演奏家如弹琴的伯牙(《高山》和《流水》),成连,击筑的高渐离。 周代的“八音”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乐器125件,曾候乙墓编钟共65件,最上层是钮钟19件,分别悬挂于上层三根横梁上,中层上层为甬钟45件,其中镈钟原本不在编钟内,应当是曾候乙死后下葬时临时移入。
三分损益法是乐律计算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其缺点是“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不能自如地进行旋宫转调。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时“尽善尽美”。他推崇《韶》,认为它尽善尽美,评价《大武》尽美未尽善。第二,崇雅贬郑。第三,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荀子的《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遍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标志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勤俭节用,反对儒家的亲疏贵贱之别。他作有《墨子·非乐》,他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其次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提倡“无知无欲”,反对听“五音”,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战国时哲学家,第一,批判儒家礼乐思想,第二,推崇自然之乐,提出“人籁”,“地籁”与“天籁’的概念。 两汉
汉承秦制,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隶属“奉常”和“少府”。太乐掌管“宗庙礼仪”的雅乐,乐府掌管黄帝巡行,郊祀,宴享等月礼大典事宜的俗乐。
“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摩柯兜勒》改编为《新声二十八解》,用作军乐,成为当时横吹曲的代表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由“徒歌”到“但歌”到“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和歌”。有平,清,瑟“三调”后加楚,侧二调。
伴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张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合大曲”。由“艳”“曲”“趋”与“乱”,“艳”可能是一个序曲或序歌,起到引子作用。“曲”是乐曲主体,“趋”与“乱”应该是乐曲的煞尾部分。
鼓吹乐有短箫铙歌,黄门鼓吹,骑吹,横吹,铙歌。黄门鼓吹指天子宴乡食群臣时在殿延上所举之乐,共十三曲。骑吹指皇家仪仗时的“从行鼓吹”,有《务成》等曲。短箫铙歌亦称铙歌,所用乐器以排箫,铙为主,是军队奏凯,献功时奏唱于皇家社庙之乐。横吹所用乐器以鼓,角为主,故有“鼓角横吹曲”之称,为在马上所奏的“军中乐”,其中有“新声二十八解”。 两汉的民间歌舞:《公莫》,《巴渝》,《颦舞》,《铎舞》,《拂舞》等
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
琴曲:《广陵散》嵇康,《酒狂》阮籍,《琴操》蔡邕所载于《聂政刺韩王曲》。 琵琶:作为这时期抱弹类乐器的总称。箜篌有卧箜篌和竖箜篌。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书中的观点又有对前人的继承,又能独辟蹊径,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关系。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首先总结了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由之路。其次强调音乐起于“人心之动”,它必须是“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最后针对礼乐提出了辩证而全面的文质观。
《乐记》是儒家美学思想著作,着重对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做出了新的贡献,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将音乐是为教化的工具。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文章。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围绕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等问题,《声无哀乐论》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讨论,还涉及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际上是针对代表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史记》的,其思想实质正是“越名教而任然”,即反对音乐的异化,要求音乐的解放和回归。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意义一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烦传统的现实意义。其二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其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肯定了有声之乐,并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其四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西汉京房六十律,京房,字君明,在乐律研究方面,他最主要的贡献便是提出了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两晋南北朝
《碣石调·幽兰》谱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文字谱,是南朝梁丘明所传。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吴歌有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曲尾常有用虚字唱出的衬腔,称谓“送声”。代表作《子夜》。
西曲:表演形式舞曲,代表曲《倚歌》。
歌舞戏:以歌演舞,代表作《踏谣娘》,《代面》又称《大面》,《苏中郎》,《拔头》。 何乘天“新律”为中国传统生律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计算方法,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调整。评价:已经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 笛律:东晋荀勖“管口校正法”,制成十二笛以应十二律。 隋唐五代
曲子:小曲是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是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加工的民歌,它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歌,艺术性得到了提升。从歌词句式看,有齐言的,其中以王维的《阳关曲》影响最广。歌词原诗作名为《送元二使安西》,经过乐人的创作编存流于世,又名《渭城》,又因为在唐代此曲有三叠的唱法,到了北宋就有了《阳关三叠》的名称。“曲子”已经突破了原有民歌的形式而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了,它们已经是经艺人们加工而成的艺术歌曲了,从曲式结构而言,有单个的只曲,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辞,连续歌唱的。 隋“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隋“九部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文康乐,康国乐,疏勒乐
燕乐体制:多部乐(七部乐到十部乐) ,二部伎(坐部伎到立部伎)。
唐“九部乐”燕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安国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挟雨乐唐代的燕乐:它融胡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是俗乐的宫廷化,俗乐是燕乐的民间基础。广义上的“燕乐”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上的“燕乐”乃是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它融胡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上是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的《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语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由“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类型有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底本,内容可分二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文本形式:散韵结合。
唐朝有四个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大乐署既管“雅乐”又管“燕乐”,还管乐师们的成绩考核。鼓吹署是专管仪仗音乐的机构。
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和散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女艺人分:内人,宫人,掏弹人,杂妇人。
古琴音乐在记谱法上逐渐形成了“减字谱”,主要琴人赵耶利,曹柔。琴曲主要有陈康士的《离骚》,潘廷坚的《捣衣》,董庭兰改编的《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
乐律:苏袛婆的三十五调理论,苏袛婆龟兹乐人。八十四调理论。燕乐二十八调(七宫,每宫四调)。
著名歌唱家许和子,李龟年,李鹤年,张红红(记曲娘子),何满子。
著名演奏家康昆仑,段善本。著名歌舞艺人公孙大娘,王屋山。著名音乐理论家万宝常,郑泽。著名音乐著作《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市民音乐特点:1 具有商品经济性质。2 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3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以专业之分,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称之为“社会”。4 具有主流音乐地位。5 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题的样式,其中的戏曲音乐史时代音乐的代表。 曲子:既可统指一种出现于隋,成长于唐和五代而鼎盛于宋代的词体歌曲形式,也可以单指其用于填词的曲调部分。长短句式的曲子词被称为“宋词”。创作方法主要有依乐填词和自度曲(新创词曲),填词可做“减字”,“偷生”,“摊破”,“犯调”。
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南宋诗词名家和音乐家。《白石道人歌曲》收入了自度曲词17首,宋俗字谱,《扬州慢》,《杏花天影》。《白石道人歌曲》是中国音乐史上唯一的带有曲谱并注明作者的歌曲集,词调歌曲17首,自度曲14首。
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特点是以“缠令”和“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合成为套曲进行演唱。缠令为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由若干同宫的不同曲牌连缀;缠达为前有引子,后由同宫的两个曲牌反复交替。编演形式为歌者一人击鼓演唱,另一个人拍板,还有一人吹笛伴奏,表演者是专业唱赚艺人。
元散曲:是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创作方法有依乐填词和新创词曲两种,曲牌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作品常表现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的题材,用丝竹乐器组成乐队伴奏。曲体形式有小令,带过曲和散套。
说唱音乐:从宋代开始,我国的说唱艺术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阶段,在延续前代的基础上,宋元的说唱曲种迅速成长并大放异彩。
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结构特点是一个节目只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作品,欧阳修的《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赵德撛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诸宫调: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鼓,锣,拍板和笛伴奏。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宫调14个,曲牌151个,含变体则有444个,其曲调与调式调性的丰富,结构的复杂,充分表现出宋金说唱音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