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六节. 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第一章.第六节.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晕厥.1.辨证要点.晕厥常与气血不足、恼怒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心、脾关系密切。体质虚弱或情志过激,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晕厥的发生。 临床表现为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突然昏仆,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者,为虚证;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兼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者、为实证。2.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穴为主。3.处方.主穴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经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4.治疗操作.毫针虚补实泻法; (二)虚脱.1.辨证要点.虚脱常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甚者可导致阴阳衰竭,出现亡阴亡阳的危候。 主要表现是面色苍白,汗出淋漓,神情迟钝,四肢厥逆,少尿或二便失禁,甚则昏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手足冷,舌质胖,脉细无力或芤大者,为亡阳;汗出黏而热,手足温,口渴,脉细数无力者,为亡阴,若病情恶化,每可导致阴阳俱脱的
危候。2.治法. 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3.处方.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配穴: 亡阳者配气海、关元、足三里;亡阴者配太溪、涌泉。昏迷者配中冲;肢冷脉微者配百会、神阙。 方义:素髎属督脉,可升阳救逆,开窍醒神,升高血压;水沟为急救要穴、可醒脑开窍;内关可宁心安神,改善心脏功能。4.治疗操作. 素髎、水沟毫针泻法;内关毫针补法。 (三).抽搐.1、辨证要点. 抽搐常与感受六淫疫毒、暴怒、头部外伤、药物中毒、失血伤津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累及于肝。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筋脉失养,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发为抽搐。 主要表现为四肢抽动,甚者伴有意识丧失,或伴有口噤不开,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外感抽搐多为实,内伤抽搐多为虚;抽搐有力者为实,抽搐无力者为虚。 起病急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舌红苍黄,脉洪数者,为热极生风兼壮热烦躁,昏迷惊厥,喉间痰鸣,舌红,苔厚腻,脉滑数者、为痰热化风;手足搐搦,兼露晴,脉细无力者,为血虚生风。2.治法. 息风止痉,清热开窍。以督脉经穴为主。3.处方. 主穴:水沟、合谷、太冲、阳陵泉。 配穴:热极生风配曲池、大椎、中冲:痰热化风配内关、丰隆:血虚生风配血海、足三里。神昏不醒配十宣、涌泉。 方义: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水沟属督脉,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为止抽搐要穴;合谷、太冲相
配为“开四关”。是息风定惊的首选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阳陵泉为足少阳合穴,又为筋会,可镇肝息风,缓解痉挛。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少商、十宣、中冲可可点刺放血。 (四)痛经.1.辨证要点. 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肾关系密切。外邪客于胞宫,或情志不舒等,导致气血滞于胞宫,冲任淤阻,不通则痛,为实证;多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冲任虚损,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为虚证。 疼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以绞痛、灼痛、刺痛为主,疼痛拒按,月经量少,质稠,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缓者,为实证;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以隐痛、坠痛为主,喜按喜揉,量少色淡或色暗者,为虚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缓,伴有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者,为气滞血淤;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病减,量少色黯,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者,为寒凝血淤。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者,为气血虚弱;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月经色暗量少,伴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者,为肾气亏损。2.治法.(1)实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2)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3.处方. (1)实证,主穴:中极、次廖、地机、三阴交。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
归来。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次醪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2)虚证.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阳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4.治疗操作.(1)实证: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2)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灸。 (五).内脏绞痛.1.辨证要点.(1)心绞痛. 心绞痛常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有关。各种外邪或脏腑内伤,导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养,心络不畅,均可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主要表现以心前区突然发生的压榨性疼痛,伴心悸、胸闷、气短为特征。七情诱发,胸闷,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宁,脉弦紧者,为气滞血;遇寒诱发,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彻背,舌质紫黯,脉涩者,为寒邪凝滞;胸中痞闷而痛、痛彻肩背、喘不得卧,喉中痰鸣,舌胖苔腻,脉滑者,为痰浊阻络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甚者心痛彻背,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微者,为阳气虚衰。(2)胆绞痛;
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蛔虫阻滞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胆,与肝关系密切。各种因素导致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胁肋区绞痛,阵发性加剧,或痛无休止。突然作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兼恶心呕吐,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肝胆湿热;兼胁肋腹痛,走窜不定,脉弦者为肝胆气滞突发剧烈绞痛,有钻顶感,呈阵发性,脉紧者,为蛔虫妄动。(3)肾绞痛:常与湿热之邪相关。本病病位在肾,与膀胱、脾关系密切。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 主要表现为剧烈腰部或侧腹部绞痛,或阴部急胀刺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或排尿困难,或淋沥中断,或出现血尿。突发绞痛,疼痛从后腰肾区向腹部、同侧阴囊、大腿内侧放射,兼小便时有中断,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下焦湿热;尿痛已久,兼排尿无力,小便断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肾气不足。2.治法.(1)心绞痛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2)胆绞痛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3)肾绞痛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背俞穴为主。3.处方.(1)心绞痛. 主穴内关、部门、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痰浊阻络配中脘、丰隆;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能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