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组织社会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孔德

(一)方法论

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仅仅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一言以蔽之“把社会现象看做社会事实”,这样采取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只能问它有什么?有多少?怎么样?至于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有多少?应当怎么样则不必过问。 (二)秩序与进步 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

? 孔德把充分的劳动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看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的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 孔在肯定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时,也看到了社会分化不利的一面: ? 他认为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不仅如此,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还大大增加了社会复杂程度(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组织,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冲突,引起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甚至社会革命),为此必须扩大和加强政府控制社会职权与整合社会的职能,以便抵消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引起的社会冲突。 ? 孔德肯定和否定社会分化的作用,实质上是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间稳定有序的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二、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形式社会学) (一)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因此,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单个孤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手。同时这个人把他所隶属的其他群体的关系也带到刚刚加入的群体中来,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二)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 自由和约束相对应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具有双重性,并且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 齐美尔认为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和自由的(与世隔绝状态),自由体现在某种具体社会关系上,当你自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的时候,你就扩大了自己的自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加入任何群体组织都要相应受到该组织的规范要求,束缚是自由能够成为的一个条件(规范是自由的保证),在成为该群体成员时,对群体的归属感在表达,也使你能够表达个人意愿(自由在展现和争取),这是自由成为的第二个条件。 (三)社会互动的形式(规模)

? 齐美尔指出参与社会互动的人数发生变化时,社会互动的形式也随之发生

有规律可预测的变化。

? 二人群体结构简单但互动关系却不一定简单。二人群体的密切程度高于三人群体;亲密性导致排他性;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并表现的比较强烈。 ? 虽然三人群体仅仅比二人群体增加了一个成员,但是互动形式却发生了许多实质的变化,突出变化是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齐美尔认为这一变化很有意义,它使三人群体获得了更丰富的内容。比如有了上面提到的自由和制约的关系、自制他治、个人群体、少数多数等社会关系。由此,三人群体能够成为最基本的完整的社会单位。

? 更大规模的社会互动形式。当群体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内部就产生分化,也就是说在一个较大的群体内,形成亚群体(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规范),同整体发生分离,需要整合机制(法律和科层制)来避免群体发生分离和凝聚力的降低。

三、涂尔干/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 (一) 确定分工功能的方法 ? 涂尔干指出,劳动分工即使不是社会团结的唯一根源,也至少是主要根源。 ? 孔德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孔德从分工中看到了“社会生活最本质的条件”,认为分工涵盖了“理性的所有范围,换言之,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活动的全部领域,而不是被普遍限定在单纯的物质利用的范围里。”

? 一般而言,正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

? 分工发展是伴随着人们的劳苦一并而来的,人们的劳苦越重,就越需要一种抵偿,需要文明带来的好处,否则文明有何益处于人呢?因此,如果劳动分工除了适应这些需要之外不再适应别的什么需要,那么它的作用就仅限于减轻它所产生的影响,弥合它自己所造成的伤口。在这种情况下,它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也不再有渴求它的理由,因为它所做的一切无外乎是在减少和补救它所造成的伤害。

? 总之,分工具有整合社会机体,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 (二)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 个人意识不仅完全依赖于集体类型,它的运动也完全追随于集体运动,就像被占有的财物总要追随他的主人一样。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如果这种社会团结越来越发达,那么个人也将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他简直成为了社会所支配的物。因此,在上述社会类型里,人权与物权是不加区别的。 ? 这种情况与劳动分工所导致的团结完全相反。前一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上的,而后一种团结是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前一种团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集体人格完全吸纳了个人人格;后一种团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能够自臻其境,都有自己的人格。这样集体意识就为部分个人意识留出了地盘,使他无法规定的职能得到了确立。这种自由发展的空间越广,团结所产生的凝聚力就越强。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但确切的说,个人的活动是受限制的,它也不全都是独创性的。即使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还是要遵守法人团体共同遵守的习惯和程序。与此同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由此,整体的个性与部分的个性得到了同步发展,社会能够更加有效

的采取一致行动,而它的元素也可以更加特殊的进行自我运动。 ? 这种团结与我们看到高等动物是相似的。实际上,当每个器官都获得了自己的特性和自由度的时候,有机体也会具有更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时它的各个部分的个性也会得到印证。借用这一类比,我们就把归因于劳动分工的团结称为“有机”团结。

(三)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的条件:

? (1)共同意识与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

? 前者越是能够全面地涵盖后者,社会关系就越紧密。 ? (2)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

? 如果个人意识和共同意识是相互对等的,那么共同意识就越有活力,它对个人的作用就越强。相反,如果共同意识软弱无力,那么它也只能软弱无力地把个人带到集体的方向上去,这样,个人就很容易另谋出路,社会团结也会松垮下来。

? (3)集体意识的确定程度。 ? 实际上,信仰和行动越是界限分明,即越不会给个人留有背离这些规定的余地。它们建构了统一的模型,借此把我们的所有观念和行动都纳入其中。公意大概就是这类模型最完美的形式,即所有的意识都能相互倾动。相反,有关行动和思想的规范越是模糊空泛,个人就越会各怀心思,把这些规范用到特别的情形上去。因此,人们一旦学会了反省,思想就不能产生分歧,思想一旦在质上和量上都随人而异,那么它所产生的一切也就都会随人而异。如果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强,那么社会的凝聚力和调节力也将大受影响。

? 社会团结的唯一取向只能是有机团结。 (四)有机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

? 这些社会并不是由某些同质和相似的要素复合而成的,它们是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而且它们本身也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社会各个要素不仅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也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 这种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有一种依赖关系,它也拥有自己专门享有的地位,或者说是特殊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完全是从它自身发挥的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某些外在因素或外在强制力量产生的。因此,它们所具有的一切性质都是世俗的和人性的;它与其他机构的差别也只能是程度上的。

四、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 (一)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 四种理想类型: ? 工具理性行动类型; ? 价值理性行动类型; ? 传统类型行动; ? 情感类型行动。 (二)权威类型

? 传统: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 ? 感召:领袖人物非凡才能 ? 合法:正式法规为基础

组织社会学

一、孔德(一)方法论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为什么)?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仅仅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一言以蔽之“把社会现象看做社会事实”,这样采取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只能问它有什么?有多少?怎么样?至于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有多少?应当怎么样则不必过问。(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nqp66jx2r3j4le87moy0088t3x4qm00je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